日前,由交通银行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合作研究的中国中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中小企业对待股权激励的态度非常谨慎,实施比例不高,仅为7.54%,其中中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为9.56%,小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仅为6.77%,总体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仅为7.54%。
目前对于非上市的中小型企业来讲,我国尚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指引和可借鉴的股权激励成功经验,因而中小型企业在股权激励的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法律、财务或管理上的风险,如股权稀释的风险、股权纠纷的风险、股权激励不完备和不规范的风险等。
分产业来看,三大产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略有差异,其中第三产业实施股权激烈的比例最高,为9.89%,其次是第二产业6.03%,最后是第一产业4.55%。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企业实际控股人控股比重下降。报告显示,小型和中型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中,董事长持股比例超半数的比例在中型企业中仅为36%,而在小型企业中则高达45%,小型企业的股权结构更为集中。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中型企业里,董事长持股比例超半数的比例仅为16%。从本次调研结果来看,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企业倾向于更多的股份用于实施股权激励,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控股比例下降。
交银—复旦中国中小微企业成长指数课题组负责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管系孙金云博士提醒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过程应注意:首先,对中小型企业来说,企业的核心高管、关键技术专家、关键销售采购人员等是企业稳定经营的关键,但往往存在流动性较大的问题。其次,企业应针对不同的激励对象应采用相应的激励工具。
孙金云建议,中小企业决策层认真分析以上几种激励方式的利弊,结合企业的所有权结构、行业特点、生命周期等重要要素,探寻出建立在企业实际情况之上的股权激励方式。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