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不管是在资金上,还是在人才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不管是在资金上,还是在人才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缺钱、缺人,俨然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两大痼疾。但著名信息化专家,金和软件董事长栾润峰认为,在经历多年的国家政策扶持和企业自我发展后,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缺钱”、“缺人”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变,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少“方法论”的指导。
中小企业信息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税收的50%,提供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正成为中国经济的脊梁。
中小企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提升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其竞争力,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正是基于此,从2006年开始,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等联合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覆盖了管理、研发、电子商务、企业信用等多个领域。从实施结果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确实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处于“先易后难”的“先易”阶段,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只是在业务层面和局部领域展开的。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最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在利用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时候,自然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企业出于形象宣传和信息发布的需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者为了打开产品销路,在阿里巴巴上搭建平台,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有的企业通过使用财务软件,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财会工作效率;而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则引入ERP,希望通过最优化企业运作流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针对中小企业缺钱、缺人的现状,有些商家还推出了云服务,帮助企业开源、节流――企业无需购买繁杂的IT设备,就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使中小企业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在业务上。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仍属于局部应用,可谓“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形成系统性规划,从而大大影响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企业竞争力也很难再上台阶。正如有些企业发现,引入ERP后,这套耗费时间太长、投入太多的系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增强竞争优势和削减成本的目标。
管理信息化:企业效率倍增器
很显然,单业务、局部的信息化建设无法真正提升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要基于企业整个系统去考虑,需要“道”和“术”的结合,也就是说需要“方法论”。
相对于行业信息化,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明显滞后,十余年来,从最初盲目“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初始建设,到如今有“方法论”指导的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将逐步迈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中小企业效率将倍增,其综合竞争力也将大大增强,中小企业将更加坚强地挺起中国经济的脊梁。
(来源:支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