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3月,银行累计结汇25284亿元人民币(等值4120亿美元),累计售汇30903亿元人民币(等值5035亿美元),累计结售汇逆差5619亿元人民币(等值914亿美元)。一季度剔除汇率因素影响后,结汇同比下降20%,售汇增长41%,结售汇逆差914亿美元,与2014年四季度相比扩大97%。这一逆差大幅扩大是否意味着我国出现了跨境资本流出压力?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昨天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存在资本流出现象,但这是意料之中的有序调整,不能简单等同于隐秘的、违法违规的资本外逃;未来我国跨境资本流动仍将呈现振荡格局。
管涛指出,当前确实存在资本流出的现象。海关公布的一季度进出口顺差1237亿美元,而银行即远期结售汇逆差1200亿美元。由此可见,包括银行部门和非银行部门在内的全口径的国际收支状况必然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与2014年二季度以来的情况基本相同。
管涛分析称,这种调整是可解释的,资本流出的主要渠道仍然是藏汇于民和债务去杠杆化。最后,这种调整是可承受的。国际收支平衡并不意味着收支相抵、差额为零,一定规模以内的顺差或者逆差都属于平衡的范畴。实际上,即便前期人民币汇率交易价达到或接近浮动区间上限时,市场外汇供给依然充足,没有出现市场恐慌。同时,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鼓励企业和个人多持有和使用外汇。从最新数据看,截至2014年末,我国对外金融资产中官方国际储备资产占比为61%,较2013年末下降4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外汇资产由国家集中持有转向市场主体分散持有的效果逐步显现。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