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沪发布了《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完成政府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任务难度较大。
三大要素市场成改革重点报告指出,为了实现政策执行效果,可通过定向财政政策与定向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方式,促使投资有效流向实体经济,包括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以PPP等创新融资模式大力吸收民间资本、提高公共资金效率的方式来推动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如城乡管网升级改造、城际铁路、新一代互联网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等等。
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发展的逻辑与治理的逻辑,并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和辩证关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都是短期的。政府不必太关注短期经济的起伏,而是深入进行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治理边界的制度性和结构性改革,鼓励经济上的自由选择和竞争,消除不利于企业创业创新和挤压民营经济的制度性障碍。
报告认为,当前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要素市场的改革,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的转变。同时,政府要增强改革的执行力和发展的驱动力,必须从法治、执行力、民主监督三个维度来推进综合治理,同步解决政府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全年GDP增速预计6.85%课题组基于量化准结构模型的情景分析和政策模拟所得预测,2015年下半年经济增速相比第二季度仍将继续下滑,政府提出全年经济增长速度目标将很难实现,但差距不是很大。具体预测结果如下:
一是基于官方数据的基准预测,今年三、四季度,我国GDP增速将分别为6.6%和6.8%,全年增速则预计为6.85%;而根据校正数据的基准预测,相应的增速则要低得多,分别将为6.2%、6.3%和6.3%。二是即使对宏观经济环境作乐观预计,如"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开展,课题组预计能带动下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投资和政府支出增速各上调2%,但三、四季度GDP增速也将分别为6.8%和7.0%,全年增长率也仅6.95%,仍低于经济增长目标。校正增速更分别仅有6.3%、6.5%和6.4%。三是如果对宏观经济环境作悲观预计,比如一旦美联储提高加息的速度和力度(从目前来看这一概率正大幅增加),即便仅考虑由此引起的新兴国家对我国下半年出口需求降低15%,同时忽略可能更严重的由于国际游资特别是热钱出逃所引起的对整个金融系统负面冲击等因素,基于官方数据预测的三、四季度及年度GDP增速将分别下滑至6.3%、6.5%和6.7%,而校正增速则更低,分别为5.9%、6.1%和6.2%。
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犹存
报告认为,2015年下半年完成国内短期经济增长目标,可能通过强有力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来实现,但代价会比较高昂。经课题组测度,如希望实现7%的年增长目标,不同情景下的政策组合例子如下:
一是在基准情景下,下半年需降准50个基点或降息50个基点,同时财政支出需达9.47万亿元,超出预算478.5亿元;二是如"一带一路"政策顺利实施,下半年需降息25个基点,同时财政支出需达9.42万亿元,与预算持平;三是一旦美联储提高加息的速度和力度,下半年不仅需降准50个基点,还需降息50个基点,同时财政支出需达9.56万亿元,超出预算1435.6亿元。
从长远看,中国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但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释放,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和发展驱动方式的改变来实现。课题组经过测度,即使不考虑深化改革和加强治理等制度建设可能带来的改革红利,从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等要素的中长期基本面来看,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没有出现大幅下滑,5到8年内有望继续保持在7%以上。
课题组认为,造成当前中国经济增速超预期不正常过快下滑的基本原因,除了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外,政府治理的目标管理缺失、激励弱化或扭曲所导致的阶段性政府不作为,包括政策不作为和做事不作为,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题组还认为,近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突然失速的背后,反映的是市场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不够强,根源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治理边界尚未得到合理界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来源:上海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