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围绕主线 夯实基础 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

添加时间:8/5/2015 9:42:07 AM 浏览次数:366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对中国制造有重要意义

  《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指明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广泛渗透,推动各领域技术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加速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先机,确立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制高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了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的提升,形成了制造业新的生产力。比如安装了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的智能汽车,可以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使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目的;嵌入了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的智能家电产品,能为用户提供智慧、健康的升级体验。总之,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取得一定进展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的现状

  工信部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着力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通过“核高基”等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着力解决关键核心芯片制造的融资瓶颈,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通过政府引导,调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鼓励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深入实施工业云、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电子商务、制造业服务化等创新工程。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鼓励个性化定制、众包、网络制造、电子商务等新型制造模式的发展,引导工程总包、在线诊断维护、仓储物流等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发展。围绕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共性问题,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工业设计、生产流程、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和综合集成,组织开展行业应用示范。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

  1.创新能力不足

  一方面,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身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部分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通用技术受制于人,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不能满足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这导致我国在数字时代的国际产业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创新能力不足,尚未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体系。这主要表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能源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等方面应用所发挥的作用尚未充分体现。

  2.市场需求对接不足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信息化发展日益复杂的需求,导致二者在深度融合时的市场需求对接不足。突出表现在信息技术行业不了解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制造业不了解信息技术行业的技术特点和优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作为沟通桥梁的第三方技术咨询和工程技术咨询机构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3.人才储备不足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进程的加快,复合型高端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人才的匮乏正在成为阻碍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瓶颈。一方面,单纯依靠企业或高校自身的力量培养高端人才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完善,无法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

  4.对现行的管理和政策提出新的挑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业务和产品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管理和政策方面的新挑战。比如刚刚起步的智能电视行业,受制于数字内容的管制,难以快速发展。长久下去智能电视的意义会退化为屏幕,受众也会回归内容更为丰富的视频网站。近年来,无人驾驶汽车的出现,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减少50%~80%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同时还能够减少交通拥堵,降低尾气排放。但是今后如何对无人驾驶汽车进行管理,保障交通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及时进行深入研究。

  (三)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制造业产品、装备、工艺、管理、服务的智能化,高度智能化产品的商业化步伐将不断加快。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正在重组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将推动形成新的消费理念、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创新主体互动、创新资源组织和创新成果转化更加网络化、全球化和快捷化,开启以融合创新、系统创新、迭代创新、大众创新、微创新为突出特征的创新时代。

  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一)营造有利的融合发展环境

  在政策环境方面,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入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应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统筹协调管理。因此,有必要改革目前划分过细的分行业管理模式,从纵向的条块化管理向扁平化的管理方式转变。此外,还应出台先进产品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国家在产品的节能环保和安全可靠等方面的指标要求。在市场环境方面,应加大对智能汽车和智能家电等智能产品市场的培育力度,通过建设示范城市或政府购买产品或服务等方式,加速市场推广普及和应用。提供公共服务,国际贸易规则,知识产权、环保、劳工,贸易壁垒等的咨询和培训,降低企业“走出去”的门槛和限制,风险和成本,通过组织或参与国际知名的推介会、博览会等,为企业创造展示自己的服务和与国外客户接触的机会。

  (二)加快融合创新体系建设

  借鉴美国组建“国家制造创新网络中心”的做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在我国建立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 产业和应用协同创新生态体系,解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需求对接、成果转化、公共基础服务、人才培养等问题。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改革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建立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产学研用风险分担机制、补偿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

  (三)加强两化融合标准化工作

  第一,加快组建两化融合标准化技术组织。设立全国两化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研究提出两化融合国家标准的发展规划、标准体系,以及标准的研究制修订和技术审查。第二,建立完善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在现有两化融合标准化基础上,继续完善相关标准,构建包括基础类、管理类、工业软件、智能制造、工控系统安全等系列标准以及重点行业应用指南。第三,做好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化。研究制定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快重点标准研制。第四,建立标准化综合服务平台,为标准制定与实施监督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组织开展标准化政策、理论和知识培训,提供企业和相关人员的标准化意识,提升标准化的工作能力。

  (四)组织实施两化融合重点工程

  实现智能制造的两大要素是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分步骤实施智能产品重大工程,力争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实现单点突破。在智能产品的重点特色区域先期组织实施智能产品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形成有效经验和模式,引领我国构建以智能产品为突破口的协同高效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五)扎实做好网络信息安全

  智能化环境下的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基本底线。基于此,要大力发展基于自主技术的信息安全产业,尽快突破芯片、整机、操作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支持安全芯片、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计算机、打印机、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和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建立保障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的产业支撑体系,围绕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仿真测试等方面,健全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提升技术保障能力,切实提高终端产品和信息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来源:中国电子报

打印
主办: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江苏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 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协会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8号河海大厦2楼 邮政编码:210024
联系电话:025-83205664 83750941 83750942 传 真:025-83205664 邮箱:Jsnpec@sina.com
版权所有: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苏ICP备12011549号-1 技术支持:chem960化工网 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