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胡汝银:
日前,由浦发银行和上海理财博览会共同主办的以“旧逻辑与新动力”为主题的2015浦发卓信财富论坛,拉开了第十三届上海理财博览会的序幕。论坛聚焦中国经济发展和战略转型,著名经济学家胡汝银在主旨演讲中认为,中国旧的经济发展模式与逻辑已经无法解决当前面临的经济转型难题,必须确立新的动力。
旧逻辑:盲目投资拉动
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宏观经济政策所依循的逻辑就是,一个地方或国家投资越多越好,GDP越高越好。
“在这种逻辑的实践下,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资源浪费。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显著地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和国民福利水平,而且还导致目前不得不面对的大规模的产能过剩,经济增长率快速步入下行区间,大量传统行业和资源依赖型地区过早进入衰退期。”胡汝银表示。
产能过剩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钢铁行业:2015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4.1亿吨,钢铁产能十几亿吨,严重过剩。其恶果是钢价持续下跌,全行业亏损。数据显示,2015年钢铁全行业亏损超过200亿元,而目前钢材价格连2008年的一半还不到。
胡汝银表示,目前中国正在积极建设成为一个全球领先国家,而能够持续提供全球最高的全球投资收益率,才能够建设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谁拥有全球最出色的高效公司部门和实体经济,能实现全球最高的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才能够持续提供全球最高的金融投资收益率;谁的制度、文化各方面最有效率,市场扭曲最小,市场保障最为完善,谁才能够发展出全球卓越的公司部门和实体经济,才能够产生最高的投资收益率;谁的货币要成为全球最好的货币,前提是必须要有全球最高的金融投资收益率,所以这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的。”
新动力:提升微观经济效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逻辑是什么呢?胡汝银认为,要基于以人为本的微观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最大化,要把提升微观经济效率置于前端。否则,即使再加大投资、加大货币供应量,也只能带来更大的浪费,增加的只是“有毒有害”的GDP。
胡汝银进一步指出,“具体而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成长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善要有三大新动力——高品质的产品、高效率的企业、以人为本的全面创新和社会进步。”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建设也尤为重要。胡汝银强调,“目前社会普遍浮躁,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要想经济转型,文化是基础,所以我们未来需要一次真正的文化运动,构建和现代社会进步相契合的文化基础。对企业来讲,正确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呢?那就是客户至上。”
以美国为例,胡汝银说,美国公司部门崛起有它的文化和社会组织基础。“美国公司的企业家为什么能够去努力地工作和管理,按照理性的、专业的、科学的态度去努力?这是专业的美国文化,包括现代理性主义,现代社会现代国家的精神基石就是理性主义,是以人为本,是科学人文机制。”
“美国的企业家管理非常专业,非常有人文情怀。所以,美国的职业经理人以企业最优运作为天职,以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为天职,以创造卓越的产品来满足、挖掘客户的需求为天职。”
胡汝银指出,中国需要实践高标准的商业道德规范,这是现在社会治理和企业的核心。“企业社会责任有很多核心内容。比如善待劳动者,保证公平的就业、上岗、报酬、晋升机会等等,包括恪守信誉、严格执行合同,与腐败作斗争,还要保护环境等等。提供和开发对社会有益、安全、可信赖的服务和产品,确保按照利益相关方的最佳利益行事。如果我们所有企业和所有人都拥有这些良好的基因,我们才能够成为最伟大的国家。”新目标:建设金融强国
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要建成经济和金融强国,如何建设成这样一个经济和金融强国呢?胡汝银指出,“经济金融强国的建设根本就是,必须要有坚实的制度、政策环境与社会文化基础,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坚实的金融体系,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社会资源最有效的配置和利用。”
胡汝银还认为,这个建设过程中要把握三项准则:第一、着眼长远,一定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第二、练好内功,避免舍本逐末;第三、整个国家从政府到企业,到我们每个普通的投资者,都应该真正做到专业主义和理性主义。
胡汝银认为,中国人均GDP目前7000美元左右,仅为美国、新加坡的六分之一,如果现阶段不出现战略性的失误,不搞无效率的投资大跃进,不大量生产无效的GDP,而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在未来再保持几十年的中高速增长也不难,那时候就会真正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反之,则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并出现社会经济发展反复剧烈波动的危险。
“我们知道许多耳熟能详的全球领先的美国企业,美国的很多企业家在美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所有人,不是因为他们有钱,而是因为他们推动了社会进步,改善了普通人的生活,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胡汝银最后表示,“中国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未来也将会有新的大企业出现。如果我们不仅是在技术领域,而是整个社会能够变成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我们的投资我们企业的运作都能够实现以人为本,我想,我们的社会就发展了。”
来源:上海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