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深化改革

添加时间:1/26/2016 5:12:00 PM 浏览次数:259

  过去的一年中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也在超高速增长后转向新常态。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一年,2016年的经济形势将呈现何种态势?又将如何在深度调整的过程中寻找发展的新动力?今天,湘财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康博士做客本刊,解读我国经济下一阶段的走势和宏观政策的方向。

  中国经济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

  记者:2015 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内经济下行、财政金融风险加大的复杂形势,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在政策的推动下,国民经济在过去一年中呈现出何种状态?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积极变化?

  李康: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降至6.9%,较2014年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投资、消费增速继续放缓,出口继续负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6.1%,较2014年下滑2.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至10.1%,较2014年大幅下滑4.6个百分点,消费保持稳定,增速10.8%,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出口负增长8.1%。

  宏观政策方面,货币继续保持相对宽松,全年5次降息降准,2015年M2增速13.3%,较2014年上升1.1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11月,人民币贷款余额93.4万亿元,同比增14.9%,比2014年增加1.3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136.2万亿元,同比增12.3%。其中直接融资比重上升至22.5%,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战略稳步推进。银行业不良资产在经济下行过程中持续暴露,银行业不良率持续攀升。整体看经济仍处于新常态下的转型过程。

  但从横向比较,中国经济在世界各经济体中显得鹤立鸡群,仍有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在2015年普遍预计世界经济处于四年来最低的情况下,仅次于印度(且在2012年调升了GDP的计算法)名列世界第二。虽然不如2009-2011年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在50%,但还是达到了30%以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中国经济过度悲观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我总结了一下,这其中不乏亮点:

  一是中国第三产业自2013年底稳定地超越第二产业成为新支柱,中国从工业化国家过渡到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文明消费型国家趋势已形成。二是农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超越城镇居民,8亿农民收入的增加将为中国投资型增长转变为消费型增长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旅游、休闲、养老、医疗、教育消费全面推动消费需求。中国的消费从贫困型向富裕型过渡,将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四是稳就业目标超额完成,近五年来除2010年外,GDP增长率一直在降,但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实际完成1322万新增就业,在就业稳的前提下,经济增速适当放缓才是可接受的。五是在进出口持续下滑背景下,2014年中国成为全球外国投资第一大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劳动力供给的稳定及劳动力素质吸引了国际投资的青睐。六是以高铁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启动,基建增速保持在20%,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七是以互联网 、3D打印与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新经济萌芽逐渐形成,配合供给侧改革对创新的鼓励,有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龙头的趋势。八是民间投资比重逐步上升,2012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中国民间资本占固定资产投资在稳步上涨。2015年前4个月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65.3%。九是CPI1.6%,GDP6.9%, 横比全球其他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同时将CPI保持在低位。未来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下降,但仍能保持有质量的中高速增长,进一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改革

  记者:2016 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您认为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李康:信贷扩张期的过度投资导致旧经济产能过剩,附带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市场出清过程需要配合供给侧改革。具体来看:

  内部问题有房地产去库存;去产能,以钢铁煤炭水泥为代表的僵尸企业关停; 随着经济下行,银行不良资产将加速暴露,需注意防范系统性风险,目前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只是将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之外,但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风险并没有降低。

  外部问题有资本外流与人民币贬值,预计全年5%~7%的幅度,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将到6.8。美联储加息节奏可能会提速,如此将加速资本外流速度,国内以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人民币资产将承受压力。

  归根结底来看,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改革处于深水区的经济在三期叠加下所带来的阵痛。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在如何深化改革,方向、措施、政策、途径都具备了,现在问题是如何落实:通过行政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通过鼓励创新,增加基层活力;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减轻企业负担;通过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使劳动者解决后顾之忧。能否在国企改革上有根本性的成功经验与案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

  记者:压力之下,您认为我国的经济依然能够维持中高速的增长吗?

  李康:关键是如何衡量中高速。对世界上绝大部分经济体来说,4%~5%就已经算是高速了。但对于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习惯于10%以上增长来说,6%~7%只能算是中速。纵向比是中速,横向比是高速。所以定位中高速也比较确切。

  中国经济能否维持中高速增长的问题,等同于能否成功实现转型的问题。这取决于改革的决心与成效。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是客观规律,未来经济增长应该更重“质”,对于经济增速的问题,在保证就业稳定的前提下,不必过分追求速度的高低。

  新经济目前从体量上看与旧经济相比仍不够,暂时无法接力过去的高速增长,整体经济增速下降是必然。但如果改革红利释放充分,传统旧经济完成去杠杆、去产能的出清过程,新经济在供给侧改革减税加创新的帮助下实现接力,配合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有质量的中高速增长是可以做到的。且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的体量与往日不在同一数量级上,过分追求传统意义上的高速确实是不现实的。

  供给侧改革是政府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记者:您认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是什么?

  李康:财政政策方面应更加积极。政府可适当增加赤字规模,同时全面减税,这也应该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之一。同时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手段解决关停企业的下岗职工安置问题。当然,改革的前提是新增就业的稳定。

  供给侧改革并非是对需求的抑制,应全面权衡对症下药,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在去杠杆大周期下,在人民币贬值压力、美国经济逐渐好转、美联储加息从而吸纳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回流的前提下,增加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难度,但解决基层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关键。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使中国经济止住下滑势头。

  收入政策要充分重视。收入是未来消费的函数。收入提高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所以有效的投资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必然。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提出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物质文化的需要”,能否提出在一定时间内民众“收入倍增计划”,再配以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几个方面有实质性的突破,以提高全体国民的收入,进而提高消费率,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一环。

  供给侧改革的另一个关键是创新。简政放权,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作为政府未来政策的着力点。创新一方面产生新经济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也吸纳传统产能过剩领域的就业问题,这又对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出了要求。

  2016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记者:请您预测一下2016 年的经济增长如何?

  李康:预计出口将获得边际改善,但效果有限。预计2016年全年出口下降5%左右,投资将主要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增速,预计全年增速在10%,消费将继续稳定增长,预计全年增速11%。

  以三产为代表的新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由于体量上仍无法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暂时还无法完成接力,市场在供给侧改革指引下完成去产能、去杠杆的出清过程后,中国经济将迎来有质量的中高速增长期。

  2015年三季度末,金融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曾一度达到18.2%,相比2014年同期增加8.2个百分点,但受累于股市下行,2016年其对GDP拉动作用将明显降低。

  整体看2016年经济增速将继续下行,但应该能达到6.5%的目标,预计全年增长6.7%左右。

  记者:请您就2016 年资本市场的发展发表看法。

  李康:中国的资本市场在2015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走势。新的一年里,加强制度建设是关键。被人们寄予厚望的《证券法》修改后的出台,能给依法治市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严刑峻法下推行注册制是资本市场顺利发展的前提。资本市场能否转为以投资为中心,以给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为目的,从而推动优质上市公司的顺利融资为循环,使资本市场成为优胜劣汰的场地,是推动中国资本市场顺利发展的关键。对监管部门来说也能划清“是否出手”与“何时出手”的界限,从而成为资本市场稳定的基石。

  来源:金融时报

打印
主办: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江苏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 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协会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8号河海大厦2楼 邮政编码:210024
联系电话:025-83205664 83750941 83750942 传 真:025-83205664 邮箱:Jsnpec@sina.com
版权所有: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苏ICP备12011549号-1 技术支持:chem960化工网 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