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眼
据商务部消息,从除夕到正月初六,今年春节黄金周,我国零售和餐饮业实现销售额7540亿元,同比增长11.2%。这是在反腐倡廉背景下实现的没有水分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内需市场的巨大规模,以及正在升级的居民消费的真实潜力。这是一个大体量经济体特有的回旋空间与调节优势。当前,在外部需求萎靡、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这个优势,利用好巨大的内需市场,加快结构调整,加大改革力度,需要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做更多努力。
——亚夫
■去年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却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走势。据统计,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达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表明消费在我国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消费对经济的牵引力增强,意味着长期以来靠不断扩大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有所改变。从近年来的数据看,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持续提升,而外需的贡献在降低,这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
■消费亮点既体现在增速上,也体现为消费和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显著增强。未来以居民收入增长为前提条件,居民消费将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也将使经济增速的稳定性逐步提高。
■不过,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看,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余地还很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作为经济第一驱动力的地位并不稳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落实,智能节能消费、绿色消费、服务消费、品质消费、便利安全消费等市场热点继续发展,预计2016年消费市场整体稳步增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扩大。
□梁达
我国消费市场运行新亮点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基本平稳
2015年,国内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并呈前低后高、小幅回升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42558亿元,增长7.8%。从市场规模看,消费品市场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在较大基数上实现了稳步增长。从2012年突破20万亿元增至30万亿元只用了3年时间,比从10万亿元到20万亿元加快了1年,而此前从1992年的1万亿元到突破10万亿元更是用了16年。
2.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2015年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内需驱动尤其是消费需求的驱动,表明内需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据测算,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上年大幅提高15.4个百分点。消费增长贡献的提升,为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提供了很大的腾挪空间。
2013年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8.2%,低于投资6个百分点;2014年消费贡献率为51.6%,比上年提升3.4个百分点,高于投资4.9个百分点。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进一步提升至66.4%,比2014年高14.8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了经济增长“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3.农村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015年,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一大主要特点是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快于城镇市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89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1932亿元,增长11.8%。乡村市场增速继续高于城镇市场,增速差从上年的1.1个百分点扩大到1.3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3.8%提高到13.9%。
农村市场进一步活跃主要是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政策倾斜力度的加大,物流、网络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电商积极布局小城镇和乡村,多元化的购物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创新,使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得到释放。在收入增长和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的共同作用下,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4.大众化餐饮消费稳中加快
在高端餐饮消费受到遏制的同时,大众化餐饮表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大众化餐饮由于刚性需求而增长比较稳定,更因其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的特点,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欢迎,一批大众餐饮行业开始出现明显好转。2015年,餐饮收入32310亿元,增长11.7%,增速比上年回升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增长7.0%,同比回升4.8个百分点。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早餐、单位团餐、社区快餐、主食厨房、外卖送餐等便民餐饮快速发展。品牌店、特色店深受消费者青睐,特别是火锅、休闲餐饮、地方小吃、特色正餐、农家乐等逐渐成为2015年大众餐饮消费的热点和亮点,餐饮品种更加丰富,创新菜品层出不穷。
5.网络零售和新兴业态保持高速增长,传统零售业态增速普遍下滑
2015年网络消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移动终端购物比例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全国网上零售额38773.2亿元,同比增长33.3%,增速比上年回落16.4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2423.8亿元,增长31.6%,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20.9个百分点。
从限额以上单位看,不同零售业态增速分化明显。其中,网上商店增速虽有回落,但仍保持41.6%的快速增长;超市增速相对稳定,由上年的14.6%回落至14.1%;而专卖店、专业店、百货店增速明显下滑,2015年这三种业态增速分别为5.4%、4.6%和4.0%,分别比上年回落4.2、5.3和1.4个百分点。
6.生活必需品销售稳定增长,消费升级商品增长加快
一是刚需商品销售稳定增长。2015年,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和日用品类商品同比增长14.6%和12.3%,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3.5和0.7个百分点;服装类虽略有下降,但仍保持了近10%的增长。
二是通讯器材类商品持续热销。随着4G通信网络进一步普及,2015年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零售额3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小米、华为、联想等国产品牌智能手机销量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三是住行类商品销售继续好转。随着以智能家电为热点的家居家装更新换代需求不断提升。汽车和石油类商品销售额企稳回升,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2015年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36006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四是家电、文体娱乐、保值类商品需求趋旺。文化休闲、体育健康消费需求的提升带动文体娱乐类商品和服务消费不断增长。2015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11.4%,增速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文化办公用品类(计算机及配套产品包括在此类)增长15.2%,提高3.6个百分点;体育与娱乐用品类增长16.6%,提高14.8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增长7.3%,提高7.3个百分点。
7.服务消费持续升温
文化娱乐、健康休闲、旅游市场持续升温,体验式消费为市场亮点。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突破440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达到了历史新高。2015年以来,旅游消费热潮不断,形成了暑期修学游和亲子游、周末周边游、小长假短程游、国庆长假中远程旅游等市场热点。2015年全年国内旅游接待总量达到40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3.43万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0.0%和13.2%。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并重的局面初步显现。
消费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经济新常态下,内生动力将会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将日见成效,消费这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日益显现。随着消费升级的态势继续显化,消费也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1.居民收入稳增为消费持续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国家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推进分配领域的各项改革。通过大力支持扩大就业,提高劳动工资最低标准,提高退休工资,不断提高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水平和覆盖面,多次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促进增产增收、优质增收、提价增收、务工增收、补贴增收,使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多年较快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2014年,GDP年均增长9.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9.2%和7.9%,增幅差距分别为0.6和1.9个百分点。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快于GDP0.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相对于GDP、物价“跑”得更快,意味着居民的购买力有所增强,将为消费持续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2.网民数量激增和网购行为的普及将继续推动消费加快增长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中国居民上网人数已过半。其中,2015年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较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增速有所提升。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亿人,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2015年,基础应用、商务交易、网络金融、网络娱乐、公共服务等个人应用发展日益丰富。其中,手机网上支付增长尤为迅速。截至2015年12月,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达到3.58亿,增长率为64.5%,网民使用手机网上支付的比例由2014年底的39.0%提升至57.7%。
2016年,随着电子商务、网购、O2O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缴费终端、商场和超市刷卡消费等现代消费工具将迅速普及,在形成新的流通渠道、平台和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将加速改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内容乃至消费方式。互联网的普惠、便捷、共享特性,已经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将为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有效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障。
可以预见,未来较长时期,随着互联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地应用和普及,特别是“互联网 ”与一系列产业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价值链全过程,实现消费与生产制造、流通服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从而形成消费驱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新兴业态、新兴行业发展壮大,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实现持续增长的新格局。
3.政府扶持流通业措施密集出台,将为加快培育新供给、新动力(310328,基金吧)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15年,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流通业改革发展的文件,政策“含金量”及实施力度增强,表明政府对内贸流通业的高度重视。2016年及整个“十三五”时期,国家出台更具“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可以预期,有关部门将围绕着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发挥新消费新引领主要作用,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新供给、新动力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4.继续降低进口关税将有助于留住国内购买力的外溢
自2016年1月1日起,中国对进出口关税进行了部分调整,并适度扩大降税范围,以暂定税率方式降低进口关税税率相对较高、进口需求弹性较大的箱包、服装、围巾、毯子、真空保温杯、太阳镜等商品的进口关税。这一政策扩大了国内市场消费品种,将有效促进居民消费升级,引导消费回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将部分居民的境外消费转移到境内。
5.实体店将迎来转型升级、走出低迷的关键年
2015年,以大型超市、百货为主的实体店遭遇了业绩和利润的双双下滑。2016年或将是O2O全渠道走通的关键一年,实体零售的转型升级将会进一步提速,向纵深推进,各种多元化跨界、特色化经营、更多形式的触网、更多形态的O2O、全渠道将会继续涌现,某些创新将在运营中成熟定型,释放出日益强大的功能。
未来基于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解决消费者便利、贴近社区需求的小型社区店、专业店、便利店等小而美的“小业态”店,在2016年将成为实体商超业态转型的热门方向。而诸如包括便利店、烘焙店、零食店、水果店、化妆品店、母婴店等各种以专业化、精细化、差异化和便捷性迎合当下细分的消费需求的小业态专业店,将利用开店成本低、拓店速度快、贴近消费者、与电商平台互补性强、毛利大等多重优势,成为大卖场客流和销售的有力竞争者。
6.消费环境将进一步净化,将促进居民放心消费
众所周知,当前商贸流通行业仍然存在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消费环境不完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商的迅猛发展,不正当竞争似乎正向互联网领域蔓延。2016年,随着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推进,我国市场竞争秩序将持续规范,优化消费环境将进一步提速,为激发市场活动,实现潜在需求提供保障,将使居民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安于消费。
齐抓共管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落实,智能节能消费、绿色消费、服务消费、品质消费、便利安全消费等市场热点继续发展,预计2016年消费市场整体稳步增长,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将持续改善,随着消费升级的继续强化和居民消费潜力的持续释放,消费将成为引领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将不断增强。
1.增加收入,继续增强居民购买力
一是要参照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形成良性的、规范的、常态化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薪资年度增长机制,是推进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环节和当务之急,对稳定公务员队伍,提高国家治理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都有重要意义。
二是要可以通过运用财政、金融手段,将资本所得合理地控制在一个适当水平,通过开征遗产税、不动产税等手段,限制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同时通过提高小时工资、最低收入保障等措施提高劳动者收入,通过“一限一提”来改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是统筹协调推进,完善收入分配辅助制度。要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使农村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事业。政府要增加对三农投入总量,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把相当一部分资金真正投向农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留在农村的农民享受到相对公平、相对比较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使农民增收有生产经营环境、资金和物质保障。
2.加快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优化商品和服务供给结构
企业要把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创造出有效的供给,逐步改变目前产品的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现状。要通过科技进步,不断开发和创新产品品种,使低水平、低档次的消费品逐渐淡出市场,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占领市场,满足居民多层次消费需求。
3.加大投入,着力建设和完善服务新型消费的基础设施
在继续完善交通、能源、电信、水、电、气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信息化、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统筹提高城乡宽带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重点支持建立健全现代商品流通和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在新型城市地区、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加强现代商业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全国商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和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4.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敢”消费
要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养老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这些措施,降低老百姓(603883,股吧)“预防性存款”的冲动,让未来的支出更加明朗化、可预测,从而改善心理预期,增强消费意愿,增加当期消费。
5.净化消费环境,进一步加强消费品质量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消费品生产、流通、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质量监测。以肉类、蔬菜等商品为重点,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流通追溯体系,打造涵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全产业链追溯模式,加快建设追溯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对食品、药品等重要商品的安全、质量和卫生监管,做好跟踪监测,让居民放心消费、安全消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公平、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2015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主要数据
指 标 12月 1-12月
绝对量 同比增长(%) 绝对量 同比增长(%)
(亿元) (亿元)
28635 11.1 300931 10.7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 14484 8.8 133891 7.9
粮油、食品类 1456 18.1 13553 15.1
饮料类 197 16.5 1961 15.3
烟酒类 425 13.6 3951 12.7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 1517 6.9 13484 9.8
化妆品 204 5.9 2049 8.8
金银珠宝 308 11.1 3069 7.3
日用品 499 16.3 4842 12.3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 883 13.5 8270 11.4
中西药品 812 12.3 7895 14.2
文化办公用品 328 8.5 2963 15.2
家具 270 16.5 2445 16.1
通讯器材 353 3.9 3470 29.3
石油及制品 1692 -2.6 18450 -6.6
汽车 4165 8.1 36006 5.3
建筑及装潢材料 374 20.0 3060 18.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