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的市场预期情况看,机构对2016年经济前景并不悲观,海外机构担忧的“硬着陆”在中资机构看来是不可能事件。如1月份参与《证券市场周刊》“远见杯”调查的40家机构,仅有一家认为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会跌破6%至5.8%,整体预测的均值和中值分别为6.6%和6.7%,经济运行“稳中略降”是市场认识主流。一般说来,底部阶段经济运行很少有大的波动起伏。
就具体经济运行指标而言,市场整体看法亦是延续当前发展态势,也认为全年增长会比较平缓:工业年度预测的均值和中值分别为5.8%和5.7%,投资年度预测的均值和中值分别为9.3%和9%,消费年度预测的均值和中值均为10.6%。可见导致中国经济增速下降的主因仍然是投资的下降。对经济分项预测数据的差异,明显比对整体指标GDP的预测显著。
除了不悲观外,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还比较稳定。按照彭博最新的宏观POLL(1月19日-1月25日),市场并不预期经济会恶化,经济现已处底部成为共识。从数据分布看,市场对经济稳定性提高的预期有所强化。综合而言,市场的经济预期呈改善态势。
就政策前景而言,市场对利率、汇率的分歧较大: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预测的均值和中值均为1.2%,这意味着年内仅有1次降息,但预测分布区间为(0.6,2.0),显示机构间看法存在着方向性分歧;汇率前景亦是如此,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年末市场预测的均值和中值分别为6.9和6.8,分布区间为(6.4,7.0),可见大幅度贬值并不是市场主流看法。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基准利率的重要性已大幅下降,故机构不认为央行将会像过去那样频繁调整基准利率。按照笔者的货币“二分法”分析框架,未来货币政策利率基准已转向准备金市场,央行基准货币投放工具的利率变动,将是更好地观察政策变化和引导市场利率变化的有效指标。
从各机构的预测情况看,市场对流动性的预测,2016年1月份时的预测比上次2015年11月、12月时偏紧。市场对流动性状况看法的这种变化,笔者认为并非是春节临时性现金需求上升等季节性因素所致,而是资本外流的结果。国际经济格局和国际金融形势变化导致的资金回流发达市场趋势,以及中国“走出去”经济发展战略开始逐步显态化,是中国资本外流趋势增强的基础;而资本外流带来的外汇占款下降,直接降低了中国基础货币投放增速,是导致中国货币增速稳中偏降的主因。但是,伴随利率市场化,市场对降息、降准的预期均有所弱化。
市场也不认为通货紧缩形势会趋恶化。在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加大的同时,价格运行低迷态势依旧,但通缩持续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止。首先,工业品价格同比持续下降态势基本停止。其次,消费品价格更多地受供给方的影响,尤其是猪肉价格变动的影响。2015年8月后,猪肉价格开始调头向下,但11月后开始走稳。由于猪肉在CPI构成中比重较大(当前占比为33.03%),猪肉价格走平,对当前物价分化的态势有影响,物价形势复杂程度有所减轻。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