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东浦管桩有限公司总经理颜成华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对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营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实施跨越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一、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作为连云港市最大的民营建材管桩制造企业的江苏东浦管桩有限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从完善和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入手,狠抓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自主知识产权、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等重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公司的转型升级。从2013年以来,公司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省两化融合转型升级示范企业等22个试点示范企业称号。
1、确立“创新驱动全面发展,科技引领东浦未来”的科技兴企方针。公司内部形成了以创新驱动引领企业发展的共识。 2015年,公司共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1149万元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1000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3亿元。
2、形成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建立了专家委员会和成果评审委员会;设立了科技创新基金会,制定了包括论著、项目、专利、合理化建议在内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建立了由26名科技骨干组成的企业研发中心,下设新产品新设备研发等5个研发组,建立了12人的专家团,其中教授、博导6人。公司拥有中高级技术人才30多名,形成了一支以研发中心为依托的100多人的研发队伍。
3、产学研合作活动深入开展。围绕沿海特殊地质防腐管桩的研发、混凝土方桩的研发等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近年来,公司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聘请了4名高级技术顾问,开展了“高强度耐盐渍防腐管桩”、“预应力混凝土防腐切角桩”、“免压蒸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艺研究”、“沿海特殊地区防腐管桩适应性研究”等重要课题的研究。通过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人才资源,采用各种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已成为增强企业技术竞争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2015年,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6个,建立了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交流,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同时培养出了一批技术骨干,通过产学研合作,增强了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企业自主研发日趋活跃。2015 年研发获批项目 6 项,其中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个,市工业扩量项目1个,市技改项目2个,省两化融合电子商务项目1个,省工程中心研发项目1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个,获得2个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通过对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充分利用,不仅促进了产业升级,增强了竞争力,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5、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力度加大形成规模。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申报与保护工作,召开知识产权会议,举办了知识产权培训班,举办知识产权沙龙,建立了全国民营建材企业第一个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大圣发明网》, 编写了全国第一首《知识产权四字歌》,印发了《学习手册》和《专利简报》,参与了省知识产权征文并获奖,2013年以来,已申报各类专利118 件,其中国际专利2件,发明专利22件;获得各类有效专利90件,其中发明12 件,实用新型75 件,外观设计1件),公司被认定为省、市知识产权贯标和战略推进示范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几点思考
东浦管桩有限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需要努力的地方还较多,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有: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意识亟待增强。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行业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缺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人才集聚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此,对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形成企业创新驱动新常态。一是营造技术创新氛围。建议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技术创新典型及成效,从政府层面鼓励创新活动、肯定创新成果,激发企业创新意识,引导企业自觉、自愿创新。二是引导企业确立持续创新的理念。定期对企业特别是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让企业家认识到国际国内“百年老店、常青企业”几乎都是在技术创新上具有持续动力和行动的“守望者”,引导他们为实现长久发展,主动进行技术创新,追求技术进步。三是落实好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对有关配套资金要落实到位,让企业因技术创新得利、受惠。从而推动工业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建立政府支持机制,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一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自主创新投入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重点产业转型的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二是支持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省市级技术中心建设力度,扩大技术中心覆盖面,注重提高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大技术创新考核力度。逐步将技术创新相关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形成推动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四是支持创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五是开展互联网+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途径。
3、建立强化人才机制,夯实企业科技创新基础。要鼓励支持帮助企业引进一批、培养一批、选拔一批高技术人才充实到技术创新队伍中,给平台、给地位、给待遇,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形成梯次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增强工业经济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4、建立技术联盟机制,破解制约行业技术瓶颈。要深入研究产业结构现状及技术发展瓶颈,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结合传统产业升级及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组建由龙头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参与的产学研技术联盟。建立一批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实施一批自主创新及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5、强化标准和知识产权机制,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引导企业提升产品标准,进而将企业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校准,通过标准化战略,取得市场主动权;鼓励专利标准化,通过把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提高行业竞争力,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根据企业需求研发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为重点企业、优势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不仅成为技术的引领者,还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增强企业在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使中小型民营企业突破传统产业的旧观念,迈向科技创新的新路子,实现实业报国的伟大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