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讯 昨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正式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经过五年的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在助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及应用。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指出,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产品质量可靠性低;机器人推广应用难,市场占有率亟待提高;企业“小、散、弱”问题突出,产业竞争力缺乏;机器人标准、检测认证等体系亟待健全。
针对上述问题,《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聚焦“两突破”、“三提升”,即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为制造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规划》提出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五项主要任务:
(一)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重点发展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全自主编程智能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六种标志性工业机器人产品,引导我国工业机器人向中高端发展;重点发展消防救援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智能型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等四种标志性产品,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实现系列化,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实现商品化。
(二)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针对6自由度及以上工业机器人用关键零部件性能、可靠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从优化设计、材料优选、加工工艺、装配技术、专用制造装备、产业化能力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突破技术壁垒,打破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三)强化产业创新能力。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健全机器人创新平台,加强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
(四)着力推进应用示范。为满足国家战略和民生重大需求,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积极开展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典型行业应用示范工程,重点针对需求量大、环境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业领域以及救灾救援、医疗康复等服务领域,分步骤、分层次开展细分行业的推广应用,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充分利用外包服务、新型租赁等模式,拓展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市场空间。
(五)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围绕细分市场向差异化方向发展,开展产业链横向和纵向整合,支持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机器人企业的紧密结合,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及跨界融合,加快培育管理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效率高、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度高、综合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机器人国际知名品牌。大力推进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与机器人产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带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局面。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26日表示,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委,按照《规划》确定的方针目标,制定完善各政策措施,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强化对区域产业政策的指导,引导机器人产业链及生产要素的集中集聚。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利用相关政策措施支持机器人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机器人产业链特点的产品和业务,推广机器人租赁模式。四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各项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研究制订机器人认证采信制度。五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机器人职业培训教育力度。六是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有专家表示,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对于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有分析称,发展机器人产业,须按照《规划》提出的“两突破”、“三提升”,更加注重高端制造、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等方面,要坚决规避高端产业低端化风险,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