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国家治理要求政府在市场中只当裁判不当球员,而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前提是建立法治(不是法制),其实质是保护私权,限制公权。
读了《新型政商关系研究报告》之后,我想就以下三个问题谈点看法。第一个关于权力,第二个关于知识,第三个关于创新。
首先关于权力。理论和经验都告诉我们,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甭管是政治权力还是经济权力。至于政治权力,在市场导向的改革过程中,中国还有其特点: 由于历史原因,至今为止,资源和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通过行政权力(而非市场)来分配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中国建立了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市场,但是要素市场依然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无所谓自身有无能力,只要能接近政治权力,发财就变得容易。但是,权钱交易有悖于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是腐败和贫富分化的制度原因。回头看,反腐和基尼系数都证明这些一般性的命题。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迎合这种现实还是努力推动要素市场的建立? 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这值得中国企业家以及治国精英特别是顶层设计者的深思。希望他们不仅只是倡导而且是有序地推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反对形形色色的行政垄断、改革国有企业,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供应侧结构性改革若要成功、反腐若要有长效,必须有制衡权力的制度设计。现代国家治理要求政府在市场中只当裁判不当球员,而实现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前提是建立法治(不是法制),其实质是保护私权,限制公权。
经济权力的极端表现是垄断市场。这时,政府就要出面进行反垄断,目的是使市场保持竞争性。这是政治权力的良性使用。没有政府的市场,在理论和现实中,都不成立。市场为什么离不开政府,因为市场的交易成本不是零,存在诸如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垄断等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往现代国家的转型时期。所谓治理现代化即是政治权力理性化,理性化在这里意味者法治。历史表明,实现法治往往不是自动的,是各种权力和利益博弈的结果。在博弈中,市场主体何以增加力量? 第一,你必须有发声的能力;第二,你必须有整合的能力,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在这里,各种行业协会或商会要起作用。行业发声比个人更容易引起重视。相关的,政治学有一本经典之作《发声、退出、忠诚》,讲述的是欧洲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资本权力与政治权力博弈的逻辑,不妨读读,我不展开了。
再是关于知识。经验的本身或是见识但不是知识。经验往往是一时一地的,但是知识的可靠性在于普适性。无疑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企业积累了大量本土经验,但是如今中国企业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将面临总结经验提升知识的挑战,即把丰富的个体经验上升到一般性的理论水平。理论强调三个维度: 简洁、精准、范围(解释范围越大越好)。不然,一时一地的成功并不能保证企业基业长青。
能否超越个体经验、探寻一般性知识,反映了企业家的视野和雄心。以美国全球著名公司为例,如 GE (General Electric),GM (General Motors),还有Standard Oil。“Standard”是“标准的”意思,“General”则是“一般的、广义的”的意思。类似的,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英文表述是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这些名字深刻地反映了公司创始人的思维、视野以及对真知的追求。对他们来说,追求真知才能永恒。从这个角度看,如今这些公司成为全球著名的跨国公司,既大又强,也就不足为奇了。从长远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是企业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最后是关于创新。如果你认为创新是个人孤独的天才之作,那就错了。其实决定创新更是集体努力,说得更深一些,是促进创新的生态。比如说到计算机,一般人会说到盖茨或图灵,但很少人会说到布尔。其实计算机基于布尔代数,而布尔热衷的是所谓“思维规律”。如果再往前追,我们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也研究“思维规律”,成果是逻辑三段论,在无意中这为今天的计算机埋下种子。可见,创新是一条长长的知识链条,有上游,有下游。
在这条长长的链条中,企业的作用往往是在下游,即通过产品导向的R&D(研发)把产品推向大众市场,而政府应该起的作用是通过向企业收税来支持公共事业,包括支持创新的生态。相对来说,链条的上游应该是大学。
营造创新生态,政府的作用说到底是提供保护产权、人人平等的法治。即便是创新所依赖的金融,其基础也是法治。如果政府要花钱支持创新,那么最好是在创新链条的上游,因为那里更具公共产品性质,与政府的目的相一致;而不是在下游选企业,因为这不仅有悖于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还容易触发腐败,最后也不见得成功,光伏行业失败只是一例。相关的,如果政府奖励创新企业,最好是事后减税而不是事先给钱,除非是与国家战略或安全相关的项目。说到底,奖励产品创新的是市场,而不是政府。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在十字路口,不进则退。《新型政商关系研究报告》提醒我们重新聚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到底,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这里深藏着所谓全要素生产力的秘密。作为经验和理论的对话,最后我想建议大家重温科斯和奈特的经典论述。奈特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科斯提醒我们:纵向科层(政府)与横向企业的边界到底应该划在哪里?他们的经典之作或多或少涉及我们的三个议题,即权力、知识、创新。
本文背景介绍:2016年4月26日,《新型政商关系研究报告——给企业家的七个建议》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园致福轩大教室正式发布。本篇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学术主任傅军的演讲内容。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