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产品质量引发的社会问题却层出不穷,产生了一些如在国外抢购奶粉、智能马桶盖、电饭锅的现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升消费品品质”已被明确列为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为解决这些问题,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5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级政府着力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之后不久,国务院办公厅便印发了《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以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作用,促进消费品工业迈向中高端。
《意见》要求到2020年,消费品工业传统优势得到巩固提升,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三品”专项行动取得积极进展,品种丰富度、品质满意度、品牌认可度明显提升,产品和服务对消费升级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
结构性矛盾是产品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同时,中国产品的质量、供给水平却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质量安全需求相差较远。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漆云兰认为,国民收入和需求的增加与消费供给机制落后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她看来,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薄弱的国家能在30多年来年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确实很不容易。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一直是最稳定的增长因素,与国民收入密切相关。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民的消费需求也在快速增长,目前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中常见的情况,比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扩大消费已经实行了一二十年,在消费增长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消费才真正被关注,现在到了真正落实产品质量的阶段。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项行动的根本就是保证质量。”漆云兰表示。
我国在较长时间内过分地注重数量和速度而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致使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但却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一方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市场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漆云兰认为,消费需求的变化会对供给侧提出新的要求,而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是消费品品质的升级。
消费转型升级要从质量上找突破口
《意见》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抓手,改善营商环境,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着力提高消费品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实现消费品工业更加稳定、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地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现在发展到消费总量已经基本饱和这个阶段,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就必须从质量上找突破口,简单地说就是消费品要更绿色、更环保、更节能、更安全、更优化。
赵英认为,消费品工业的转型升级是提升我国产品质量的关键,这与我国消费品工业发展的大背景有关。首先,过去消费品工业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没有”的问题,而现在东部地区以及城市地区已经到了通过质量来促进消费的阶段,要求好的东西更好,这与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消费阶段相似。其次,通过消费品升级可以促进国内新一轮的消费兴起,为经济增长增加动力,从而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第三,通过消费品升级可以进一步带动生产的升级和工艺的更新。消费品工业要生产让老百姓更放心的产品,就必须改善设备和提高工艺,从而倒逼制造业升级,这也正是供给侧改革的范畴。因此两端发力,可以说是殊途同归,都可以促进消费品品质的提升。
提升产品品质以塑造品牌为重
有数据显示,我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虽然是制造业大国,却与强国差距甚远。
《意见》提出,要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并从提高品牌竞争力、培育知名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推进品牌国际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提高品牌竞争力,不仅有利于中国跻身制造强国之列,提升国际影响力,对普通民众来说,也将受益匪浅。“市场上经常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中,‘三无’产品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品牌是质量的保证。”赵英认为,一个品牌一旦在老百姓心目中确立起来,就可以成为质量的象征、安全的象征,老百姓就会放心购买和消费。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此前曾提到品牌是信誉的凝结,当今的国际市场,正由“商品消费”阶段,进入“品牌消费”阶段,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竞争必须争夺的制高点。加强品牌建设,必须研究品牌、培育品牌、保护品牌、宣传品牌。抓品牌培育工作主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夯实品牌发展的质量基础;二是建立科学规范权威的品牌评价体系;三是完善品牌的培育和激励机制。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