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外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当今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互相交流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去产能问题亟不可待
在谈到钢铁产业过剩产能问题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钢铁行业是竞争最激烈的,国有企业已经被逼到墙角了,只能靠国家给它一些订单。他进一步指出,民营钢铁企业竞争之激烈,是任何行业都比不了的,而政府参与钢铁产业的重组并不合适。山东钢铁厂是国家重组、政府支持钢铁厂最失败的例子。国家让山东钢铁把国有企业形成的整体能力,搬到山东日照建大型钢铁厂。可是现在只有一块空地,连人都没有,而如果是民营钢铁厂早就起来了。所以,山东钢铁厂的惨败说明政府参与是不合适的。
1999年有2000万职工下岗,大量国有企业关停并转,而现在没有一家国有企业关停并转。袁钢明表示,这就是问题,因为有巨大的保护,如果是民营企业早就倒闭了。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红领认为,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抓大放小的过程,不赚钱的国有企业都倒闭了。政府为什么抛弃它的企业?赚不到钱而成为财政的负担就甩掉了,留下的国有企业都是垄断行业的,是赚钱的企业。
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秘书长陈云峰表示,要迈过现在这道坎,需要支持民营经济,扩大市场化。民营企业非常有活力,包括就业方面。但是,金融的支持可能还达不到总体的10%,整个政策层面和金融层面并没有支持这些嗷嗷待哺的民营企业,反倒是经营状况不佳的国有企业,就是不关门。
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会议上讲得非常明确,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一视同仁,讲的非常明确,为什么不能落地?袁钢明表示费解,为什么国有企业倒闭不了?为什么改革这么难?而且有些国有企业就应该倒。但因为有银行在支撑它,就是倒闭不了。
民营企业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再就业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提出疑问,今天的钢铁厂和当年的纺织行业有什么不一样?当年能一个一个被关掉,现在很多钢铁厂是亏本的,为什么关不掉,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今天改革这么难?债务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行业,但即便四大产能过剩行业20%的产能退出,其带来的坏账也只消耗商业银行1/7的呆账拨备;同时相应的下岗规模也不超过500万,中央财政拨付5000亿的资金即可安置这些工人,这对于中国14万亿的财政收入以及68万亿的GDP来说不是个大数。袁钢明也认为,现在国有企业的工人下岗不是难以解决的事情。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与1999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民营经济的繁荣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完全有能力为国有企业下岗工人提供生活保障。
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形成巨大的就业吸纳效应,而且那些被民营经济吸纳的劳动力反过来又推动着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与适龄劳动人口的就业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另一方面,劳动力也需要在民营经济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实现就业。民营经济和劳动力的就业这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正在创造一种双赢的局面。
民营企业目前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支柱。无论在民营企业的数量,还是其对GDP、就业以及技术创新的贡献,都超出了国有经济。2011年,民营企业就业人口是国有企业就业人数的近四倍。民营企业的GDP贡献大约在50%~60%之间,如果考虑到影子经济的影响,则民营企业的GDP贡献还要大。
目前,民营企业的税收贡献在某些名义指标上高于国有企业,但在另外一些名义指标上低于国有企业,但民营企业的实际税收贡献已超出了国有企业。
市场化改革就是给民营企业更大发展空间
袁钢明进一步指出,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推出4万亿大规模投资,国有企业和国家财政投资急起急落,初期急速上涨时对民间投资仅有微弱的带动效应,不久之后即变成对民间投资的强大挤出效应,造成民间投资下滑。2009年上半年,国有投资增速从22.5%急升到41.4%,升高近18.9个百分点。同期民间投资从32.2%上升到34.3%,仅升高2.1个百分点,随后国有投资增速在半年多时间里急速下跌20个百分点下落到20%左右。到2012年2月又大幅度下落到10%以下。国有投资和国家财政投资大幅度下落期间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减弱,民间投资得以获得较为宽畅的扩展空间,实现了30%~35%的高速增长。从2012年至2014年底,政府又推出第二轮投资刺激措施,国有投资增速升高,加重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这期间,国有投资增速升高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反落13个百分点。多年来,政府持续实施投资刺激措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使用过多贷款,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从2009年的55%升高到2015年下半年以来的60%以上。
民营经济遭受的挤出效应越来越大,民营企业融资投资越来越困难,民间投资增速越落越低。2016年,政府支持国有投资增速大幅度上升,大批有活力有效益的市场民间投资被挤压出局。效益低下的国有投资和国家财政投资持续过度扩张,造成民间投资不断下滑及民间投资比重不断下降。民间投资衰退及市场化倒退风险,致使经济效益下降及经济增长下滑压力越来越大。对此结构性倒退的危险趋势必须高度警惕,应当以更强有力的市场化改革将中国经济推向正确转型发展的轨道。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民营企业的前身乡镇企业生存空间被国有企业挤压,袁钢明对此表示遗憾。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财政包干制给地方政府以创办、拥有和支持地方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强烈诱因,借此获得财政收入,以满足地方政府不断增长的支出需求。
1986年~1997年,乡镇企业平均规模年均增长25%左右,乡村集体企业平均规模年均增长大约为29%。十数年时间,中国农民在基本没有获得国家直接投资的情况下,财产积累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这还没有计算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而带来的农民个人财产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及整个乡村地区因此而带来的福利的改善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民营企业与生俱来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作为市场经济大海中的弄潮儿,欢快地遨游四海。如今,弄潮儿们正突破种种束缚,茁壮成长起来。(本刊记者:高柳旭)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系《中国商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做任何之用。如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商界》杂志。
来源:《中国商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