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是全球经济中增速最快、体量庞大的经济体,一旦它生产率增速下来,全球经济“滞”的趋势那是妥妥的。至于“胀”嘛,那得看从资产泡沫蔓延到居民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涨的时间周期有多长。
不过按着各国央行不将经济折腾到没气誓不罢休的劲头,全球大规模“滞胀”只是时间问题。
目录:
商务部:凡是不在负面清单上行业均向外资开放
发改委:考虑降低企业费率
各地纷纷下调企业工资指导线
上半年银行业新增贷款一半是房贷
财新:兴业银行开始收紧房贷
李嘉诚:楼市清仓大甩卖
李嘉诚可能打算抄底英国
海外资金蜂拥英国
惠誉:中国商品住房销量可能已接近周期高点
美联储不大可能“缩表”
德国居民开始买保险箱囤积现金
正文:
旁白:有显著迹象显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经掉头向下了,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的超级繁荣基础,已经消失了。你看看下面这条资讯:
商务部:不在负面清单上行业均向外资开放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今日(30日)表示,拟在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这4部法律中分别增加一条规定:对不涉及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的,将相关审批事项改为备案管理。
新华社援引专家表示,草案若通过,将为我国对外商投资全面实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奠定法律基础。
新华社指出,负面清单是自贸试验区彰显开放与透明的标志。目前,我国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贸试验区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旁白:注意了,上半年外资(FDI)增速还是为正,但到7月就为负,这可不是新红卫兵堵截肯德基麦当劳顾客所致,而是在中国投资没钱赚啦,大家打道回府吧。
而这背后的核心因素,在于生产率增速消失,第一表现就是劳动力生产成本急剧提升,不仅外资企业,几乎所有中国企业都吃不消啦:
发改委:考虑降低企业费率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昨日撰文表示,“五险一金”费率长期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影响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雇用1名工人的费用,在泰国可以雇用1.5名,在菲律宾可以雇用2.5名,在印尼可以雇用3.5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被东南亚国家所取代,加之美国等发达国家推出“再工业化”、“重振制造业”等计划,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巨大挑战。
8月22日,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时就提出了降费率的要求。
旁白:人工成本飙升,就在于人口红利消失,嗯,不是“只生一个好”么?现在从方便面到啤酒再到婴儿服装,消费都往下走。高成本逼得企业关门歇业,官家这回也撑不住了:
各地纷纷下调企业工资指导线
记者发现,今年以来,从企业工资指导线中的“基准线”一项观察,很多省区市从此前普遍超过10%,一下回落到10%以内。
这是统计了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云南、四川、陕西、江西和新疆等11地公布的最新信息而了解到的。其中的绝大多数省份都下调今年的企业工资指导线的增速。
各地下调企业工资指导线折射出多重讯号。首先,工资进入增速放缓阶段;其次,人工在企业综合成本中占较大比重,合理控制工资增长利于减轻企业负担。
旁白:有用吗?基本没用。因为劳动力枯寂是大趋势,你让人干活,就得多掏钱!这不是减轻企业负担的问题,而是企业压根招不到普通工人!
而中国高校普遍党校化,四年时间几乎都是打游戏谈恋爱,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因为企业也普遍感觉无法上手用,还得再培训搭上培训费。
那成本如何压下来?企业肿么办?干脆囤积现金得了,老百姓呢?就炒房啊,这一点在银行业新增贷款看出来:
上半年银行业新增贷款一半是房贷
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建行、农行、招行等10家上市银行的新增房贷占到同期新增贷款的42%左右,成为上半年银行贷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企业贷款需求疲弱背景下,一、二线楼市走势强劲,叠加政策引导去库存,以及房贷不良率低,房贷早已经成了银行眼中的优质资产。
更重要的是,这种膨胀速度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近来不少银行高层都表态,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按揭业务,攻占房贷按揭市场。
据兴业证券分析师阎常铭、陈永的分析思路,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必然长期增加按揭贷款配置,因为银行不愿意承担其他资产配置带来的不必要的风险。而这必然带来房地产行业持续向上的大周期。
旁白:7月份新增信贷几乎完全是房贷!其他项目贷款都是同比负增长,真是房地产救中国啊。毫无疑问,这就是顶啦!机灵点的银行开始准备开溜了:
财新:兴业银行开始收紧房贷
被称作地产信贷风向标的兴业银行,目前对房地产开发贷呈谨慎态度;在房地产信贷政策方面,进行总量管理,新增业务不涉入三四线城市,也不介入地王项目,严格控制杠杆比例。
所谓总量控制,是指兴业银行7月末的一则规定。包括对全国前20名的房企,融资比例不超过60%,其它房企融资比例不超过50%。
此外,原则上不介入2015年三季度后拿地且土地成本过高的项目。这一文件经媒体曝光后被收回。
旁白:兴业银行的老大堪称中国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啊,这点踩得真准啊,和李嘉诚有一拼了。事实上,李嘉诚现在基本是清仓大甩卖的架势:
李嘉诚:楼市清仓大甩卖
李嘉诚坐上“甩卖”的高速列车就不想下来,这次连香港的地标性写字楼中环中心都不想要了?
8月11日,长江和记实业副主席李泽钜在一个分析师会议上称,“没有生意是我们一定要做的,也没有物业是我们一定要揸(广东话“握”“把持”之意)在手的,除了长江集团中心,因为我们都需要办公室工作。”一言既出,引得很多准买家都虎视眈眈。
目前中环写字楼一房难求,仲量联行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7月底,中环的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仅为1.5%。市场人士称,一旦中环中心出售,估价绝对不会低,目前市场上甚至叫价超过500亿港元。
旁白:超人套现这么多,干嘛?现在各类迹象看,是抄底英国:
李嘉诚可能打算抄底英国
目前市场上的普遍观点是,英国脱欧后,资产出现难得一见的低估,这对于已经在英国有大量投资的李嘉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抄底机会,也是摊薄他投资成本的一次机会。
李嘉诚称,英国脱欧已成定局,将于未来至少2至3年间,为英国及欧洲带来不少负面挑战,公司在英国和欧盟不同成员国家已有相当规模的投资及经营,但因绝大部分皆为民生必需品,所以相信根基仍属稳固,以现在的世界经济环境,总体而言,公司在英国及欧洲的现有业务仍可维持安定合理回报。
此外,从环球观点看,宏观经济及地缘政治不明朗,加上市场气氛疲弱,股票、商品及货币市场很可能将于2016年下半年持续波动,可能令复苏较难持续。
旁白:英国不是脱欧么?大家不是一片人心惶惶吗?怎么还抄底英国?大资金的思路,怎么可能和小散一样?事实上,现在大家都蜂拥英国:
海外资金蜂拥英国
海外投资资金潮水般涌入英国,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这让英国成了欧盟最受欢迎的海外投资目的地。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截止3月底的2015-2016财政年度,由外商直接投资提供现金融资的项目数量同比增长了11%,至2213宗。英国贸易投资总署秘书长Liam Fox将上述数据称为“对英国信心的持续投票”。
美国依然是英国最大的海外投资来源国。紧随其后的是中国。位列第三的是印度。拉丁美洲对英国的直接投资项目数量增长最多,同比飙涨了240%。东欧的直接投资增长了131%。
旁白:李嘉诚宁愿跑到英国抄底,也不在内地投资,你可想而知地产行业其实是到了什么地步,你看看下面:
惠誉:中国商品住房销量可能已接近周期高点
评级机构惠誉本月发布报告称,中国商品住房销量可能已接近周期高点。
未来部分地区市场的销量将可能因政策调控收紧而下降,但下降可能较为平缓,因为中国的信用环境将在近期至中期内保持宽松。
从长远看,惠誉预计商品住房销量将下降至更为可持续的水平。
惠誉在报告中指出,截至2016年6月的12个月内中国住房销量相比去年同期稳步增长17%,住房销售的总建筑面积则达到12.5亿平方米,这和惠誉认为的长期可持续水平——7.5亿平方米高出了67%。
旁白:是不是中国地产行业要崩盘了?不好说。其实这要看美联储是否要加息,因为人民币目前还是盯住美元的,一旦美元上行,后面中国央行压力挺大,起码不会放水了。
目前来看,虽然不能断言美联储是否放水,但有一点肯定,美联储是不会大规模收缩货币的,你看看下面:
美联储不大可能“缩表”
四月初,瑞士信贷的佐尔坦-博萨撰文解释了为何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将永远不会再次收缩。
他指出:“不要问美联储将于何时缩小其资产负债表,市场是时候接受‘我们正目睹着美国银行被要求持有的储备金量的结构性变化’这个观点了。
根据该观点,储备金已经取代债券成为银行流动性的主要来源。这样的转变将支撑起对大规模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需求。
美联储主席耶伦在上周五的演讲中表示,与其预期资产负债表缩小,还不如想想更多的量化宽松,未来若经济再次衰退,那么资产负债表将可能再次膨胀,因为美联储将买入资产以刺激经济。
旁白:既然如此,负利率可能是长期现象啦,会出现什么局面?嗯,保险箱会畅销,起码德国已经这样了:
德国居民开始买保险箱囤积现金
以忍耐力和理性著称的德国人也已经无法忍受负利率的“压力”,开始将存款从储蓄银行中取出,藏到家里的保险柜里。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过去几年虽然存款利率急转直下,但是德国人还是喜欢将钱放在储蓄账户中。储户认为放在这些账户中资金很安全,但最近很多人丧失了这份信任。”
这一趋势的最大受益者是保险柜行业。德国最大的保险柜生产商Burg-Waechter KG今年上半年家用保险箱的销售量同比大涨25%。其负责销售的主管 Dietmar Schake称:“个人对于保险柜的需求出现了井喷,主要是德国国内的需求。”
每日综述:
中国是全球经济中增速最快、体量庞大的经济体,一旦它生产率增速下来,全球经济“滞”的趋势那是妥妥的。
至于“胀”嘛,那得看从资产泡沫蔓延到居民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涨的时间周期有多长,反正现在新兴市场国家“胀”是妥妥的,但欧美日等国的核心通胀指标还差点火候。
不过按着各国央行不将经济折腾到没气誓不罢休的劲头,全球大规模“滞胀”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