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指数走强引发的人民币汇率贬值趋势还在继续。十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走低,在岸、离岸人民币汇率多次刷新6年新低。
本周,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下跌0.31%,失守6.78关口;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下跌0.37%,一度跌破6.79。交易员称,尽管月末客盘实需购汇需依旧求旺盛,但大行在合适点位继续提供美元流动性,加上部分自营盘结汇止损,致市场价高于中间价,且日内有效波动区间较窄。
交易员还指出,周四夜盘时段在岸汇一度跌至6.7835元的逾六年新低,而周五离岸人民币早盘一度触及6.7984元的历史新低,也从侧面反映市场仍相对看空人民币。
亦有农商行交易员表示,从周五的情况看监管层应该不希望人民币贬值太快,短期下跌势头被遏制,自营盘不好做,现在美元是高点了,自营盘不太敢买,不过客盘买得还是很多。
转眼“黑色十月”已过去,未来人民币会怎么走?
多方:
央行主管金融时报: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空间不大
央行主管金融时报刊文援引不具名专家观点称,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弱主要是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推动美元汇率走强;市场普遍认为,美元走强是本轮人民币汇率贬值的直接推手,而无关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抑或人民币汇改进程;再加上美元可能已经接近本轮周期的顶部,人民币对美元进一步贬值的空间不大。
渣打:为什么说人民币比人们想的要强、也更稳定?
渣打称,仅根据其兑美元汇率来判断人民币会产生误导,因为离岸人民币交易历史很短,而且其兑其他主要货币及新兴市场货币汇率皆已显著走高。
渣打亚洲外汇策略主管Robert Minikin在报告中说,与2010年9月创下的高点相比,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而其兑欧元、日元和英镑的汇率在这段时间里却分别上涨了17.5%、23.1%和26.5%,兑主要新兴市场货币汇率也都录得了不小的升幅。
其还表示,若无重大经济冲击,CFETS人民币指数的稳定性未来数月完全有望得到延续。隐含波动率已经降至2016年新低,表明离岸人民币期权市场与人民币保持稳定的想法颇为吻合。
彭博调查:人民币仍无暴贬基础
彭博对21位外汇交易员和分析师所进行的调查显示,近期人民币贬值的速度将会放缓;因为如果投资者增加空头赌注,中国政策制定方料将会再度介入干预,以遏制汇率投机。
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6年年底,美元兑人民币涨幅将低于0.5%,并料交投于6.8一线,而人民币兑一篮子贸易伙伴货币则将持稳。调查预估中值还显示,截止2017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计将跌至7。自2016年8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下跌近2%,超过2015年单日最大跌幅,但这一状况并未如去年那波跌势一样引发全球性市场动荡。
反方:
招商证券:人民币正面临20年一遇外部冲击
当前人民币汇率存在明显的贬值预期,并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等待国内和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人民币本轮贬值预期始于2014年下半年,根源之一是美元的快速显著走强,美元指数从80升至100的位置,上次出现是在1995年,因此人民币是面临一个20年一遇的外部冲击。
申万宏观:明年人民币将以5%惯性走弱
总体来说,我们认为美元指数会提前上行至100,甚至都不必等到加息那一天。市场对美联储12月加息的心理准备已调整的很到位了,因此美元指数100这一目标可能会在11月提前兑现。同时美元走强使人民币面临的压力增大。展望2017年预计人民币会以5%的惯性速度继续走弱。
任泽平:人民币大概率仍会贬值,货币政策再宽松要到2017年中期
这一轮人民币贬值更多是美元走强导致的,是锚的转换。人民币大概率下仍会贬值,但后期人民币贬值是渐进式的,也不会引起资金大幅流出。房地产调控之后,2017年中国经济通胀有望重回下行。货币政策的再度宽松可能需要等到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房地产调控初现成效等,时间窗口大约在2017年中期前后。
路透调查:人民币空头创近10个月高位
路透周二至周四对21位基金经理、分析师和外汇交易员的调查显示,人民币空头仓位触及1月初以来最高。
中间派:
兴业证券:人民币又来到了年末敏感期
短期:考虑到资本流出会出现季节性地上升以及近期美元的强势,人民币仍有一定的贬值压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央行的态度似乎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10月13日之前,人民币相对美元的贬值是伴随着人民币相对一篮子货币的升值。而10月13日之后,我们看到人民币相对美元与人民币相对一篮子货币是同时贬值的,这意味着央行可能开始考虑主动释放贬值压力,以提前应对季末年初海外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的季节性换汇带来的贬值压力。
中期:“人民币没有长期贬值的基础”。这与中国中长期的经济战略有关,而央行也完全有能力控制汇率市场。尤其是当人民币的相对估值已趋于合理之后,中期央行主动去释放高估值的压力已明显下降。
华泰李超:四季度人民币汇率的“三个确定”和“三个判断”
确定一:央行中间价继续保持中性态度;确定二: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依然存在;确定三:央行近期未进行大规模外汇干预。
判断一:汇率冲击境内流动性会更加频繁;判断二:本轮汇率对股市的影响不具有持续性;判断三:联储加息或迎来汇率转折点。(本节来自:wind资讯)
附:人民币趋势线贬值三大原因
近一段时间,人民币兑美元再次出现快速贬值态势。截至10月28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贬到6.7859,且比9月底的6.679水平贬值达到2%,创下6年来新低。同时,根据我们监测的资本流动数据估算,三季度流出资金月均超过400亿美元,显示贬值压力还是很显著。
实际上,自去年811汇改至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幅度加大,虽然也有短暂升值阶段,但总体上经历了四轮贬值,分别是第一轮始于811汇改,短短两周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比汇改前日下跌了4.7%;第二轮贬值是岁末年初,伴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以及央行宣布人民币参考一篮子汇率,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从11月5日到次年1月7日贬值达3.9%;第三轮始于今年4月,由于美联储6月加息预期以及其后6月底英国意外脱欧,人民币从4月中旬一路震荡走弱至7月中旬,贬值幅度达4%;第四轮则大致始于8月17日的最高点6.6,截至10月28日6.8,贬值幅度2.6%。
然而,对比上述四轮贬值,笔者认为,本轮贬值与以往三轮人民币贬值态势既有相似的外因,如美联储加息的压力,但还是有新的情况,如美国通胀预期上升;欧元区的经济与政治不确定增加;以及国内房地产价格的疯涨。在这三大超过预期的背景下,笔者认为,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今年年内兑美元能守6.8也是困难重重,明年可能最多贬到7.3。
一:美联储12月加息的信号似乎更为清晰
相比于前几次加息预期,12月美联储加息的确定性是很高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通胀和就业双目标支持加息,即受前期宽松政策影响,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高,美联储关注的扣除食品及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指标也已经连续十个月高出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同时,失业率降至5.8%是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今年以来,月度非农就业人数均值也超过22万。
另一方面,美联储也有维持信誉的考虑,自去年12月美联储开启历史性加息以来,对加息频率屡屡下调,从4次降到2次,再降到1次,考虑到经济条件的满足与大选结束,笔者认为,12月美联储加息势在必行,而且明年加息可能超预期,达到2-3次。
当然,美联储加息判断是建立在美国大选希拉里当选的前提下的。美国大选是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相比之下,希拉里当选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会更小一些。毕竟川普早前一系列反贸易自由化与全球化的表态,让投资者深感不安。希拉里当选,政策的连续性要更强一些,开放贸易也将占据主导,这有助于降低全球投资者对于美国的悲观情绪。而在距美国大选仅有两周的当下,希拉里民调支持已经大幅领先,显示政治不确定性降低,有望支持美元走强。
二:英国脱欧影响持续发酵,未来欧元区政治风险提升,极大地打击了英镑和欧元
今年6月下旬的英国脱欧显然是一个黑天鹅事件,超出了年初几乎所有政界、学界认识和市场人士的预期。而其后续影响不仅是英镑的大跌,对欧洲政治经济格局以及欧元都影响深远。本轮人民币贬值,从海外情况来看,除了美联储加息的因素以外,欧洲两大货币的大幅贬值也是一个重要变量。
可以看到,出于对诸如移民等一系列政策的不满,极左或极右派势力正在欧盟其他国家崛起,特别是德国默克尔执政地位也遭遇也其移民政策的挑战,连任的可能性下降;倘若默克尔下台,欧盟凝聚力将有所下降,甚至欧洲一体化之路也将遭遇挑战,政治风险上升使得投资者对欧元保持谨慎,从侧面支持强势美元。
三: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
尽管从传统国际收支以及购买力平价来看,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贬值基础。但从金融因素来看,下半年美联储加息,以及国内房地产资产价格大幅攀升,都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短期承压。
毕竟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市中心房价已经接近或高于伦敦、纽约,新加坡和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二线城市中,南京、厦门、苏州,房价也已经大大超过了收入可负担的基本面。出于对资产多元化配置的角度,越来越多高净值家庭有在全球配置资产的需要,而国内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增加了持有海外资产的需求,对未来人民币流出造成压力。
总之,笔者认为,本轮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出现有别于811以来的几轮人民币贬值,不仅存在美联储加息的因素,更与美国政治不确定降低、欧洲货币大幅贬值、以及中国国内房地产价格一路高涨风险加大、国内家庭寻求多元化资产配置等新变化有关。在此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笔者预计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压力会增加。但是,人民银行还是保持了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稳定,降低了一次性大幅贬值的恐惧,维持了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的稳定。这也是去年汇改的一大成就,即在人民币成功加入SDR后正在克服“浮动恐惧”或“贬值恐惧”。(本节作者为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
来源: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