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6年会纪要(三)

添加时间:11/7/2016 9:42:30 AM 浏览次数:306

  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6年年会纪要

  1、周小川—关于结构性改革的国际实践

  2、杨伟民—供给侧改革的任务

  3、楼继伟-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全要素生产率

  4、钱颖一:企业活力和企业家精神

  5、易纲:关于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管理好总需求

  6、吴敬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7、刘世锦:去产能

  8、王一鸣:去库存

  9、蔡昉:劳动力成本

  10、李扬:化解金融领域的风险和去杠杆问题

  11、许善达:供给侧改革的落实

  12、宋晓梧:企业在用人方面的自主权

  13、张曙光:对于现状的担忧

  14、卢迈:产业结构和企业层面的改革和创新

  15、柳甄:移动出行与供给侧改革

  16、白重恩:劳动力效率的配置问题

  17、汤敏:创新终生教育方式

  18、哈继铭:人民币的贬值压力

  19、高培勇:财税改革的时期

  20、李稻葵:稳定金融为第一要务

  21、王小鲁:货币政策的取向

  22、盛洪:哪些生产要素应该更有效的配置

  23、李晓西:深化供给侧改革

  24、刘志硕:互联网化带来的挑战

  25、秦朔:内容产业的供求变化

  26、刘光超:供给侧改革的法律支持

  27、郑秉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28、汪同三:劳动力成本上涨不能超过经济增长

  29、朱云来:投资模式的黄昏

  第1-20位嘉宾演讲请翻阅31日、1日公号发布

  21、王小鲁:货币政策的取向

  我们现在的货币政策究竟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本来这个问题想提给小川行长和易纲副行长的,可惜他们两个走了。去年我们的GDP增长率报的是6.9%,但是名义增长率只有6.4%,相比起来,货币M2增长率是13.3,整整比GDP增长高了7个百分点。这样的货币增长还能说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吗?我想这是一个问题。

  过去我们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的时候,我们保持12、13的货币增长可以说那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现在情况变了。GDP只有6点多,但货币增长保持了13.3,整整提高了7个百分点。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能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了,而应该叫做宽松的货币政策。

  今年1月份又出了一个新情况,货款投放增长2.5万亿,同比多增了1万多亿,按这个速度增长,我们的货币增长还要继续放大。我们的杠杆率不但不能去杠杆,还要迅速提高,杠杆率还要迅速扩大。这种情况下,未来我们离金融危机还远吗?我想这是我们现在非常严峻的挑战。

  我们现在不但没有做到降杠杆,反而在迅速继续推高杠杆率。而我们过去一段时间的实践已经证明,宽松的货币政策针对我们现在的经济疲软是无效的。我们现在面临的经济疲软恐怕主要是结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过去长期以来的过多的投资,造成了产能扩张过快,大量的产能过剩。这样的结构,如果调不过来的话,继续靠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增长疲软的问题,我想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可能会增加很多问题,带来重大的风险。

  22、盛洪:哪些生产要素应该更有效的配置

  我觉得供给经济学还是一个健康的经济学,需求是有效需求,创造供给卖不出去。

  需求是健康的,相比所谓需求政策来讲,多发行货币,中央ZF靠赤字。萨伊定律的前提就是有效的市场,第一生产要素能自由进入和交易,这样要素才能非常迅速从生产效率低的领域和一些人转移到生产效率高的领域和一些人的手里。第二企业有各种产业。第三由市场定价。

  我们现在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说国有企业改革太难,国有企业占有的资源不能够有效配置,这是巨大的问题。我们大概估计了一下,国有企业大数总资产是100万亿,旧资产是34万亿。去掉补贴和因素成本,国有企业2013连净资产收益率是负3.8%。现在我们假设如果能提升10%,到了将近6%的话,大概要增加3.4万亿,这相当于我们一年GDP的5%,所以这是非常大的数。

  第二方面,现在国企不改革的原因,在面临经济放缓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资源价格下降,它是一个市场自动调节的结果,使企业获得成本更低的资源。现在国企改革,有非常强的垄断力量,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降的时候,我们成品油价格依然由ZF规定,ZF规定很大程度是被垄断企业俘获。国际原油下降带来的好处,我们的企业不能获得。

  还有一方面就是土地,由于我们现在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限制农民土地进入市场。我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我们到一些地方开展了旅游项目进行一些投资。一般而言,这样的收入增长速度是1000%增长。由于汽车的发展,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会迅速扩大需求,我们限制农民做这样的投资,限制土地有效的配置,限制了我们经济增长的潜力。

  23、李晓西:深化供给侧改革

  我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4条建议。

  第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和实践中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也就是说要把ZF、企业等作为主体进行协同执行,而不是ZF主导下进行供给侧结构产业调整。

  第二提升绿色产品、保健产品的供给补充,减少生产污染资源浪费的生产活动,这是供给侧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点。换言之企业和产业承担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大责任和权利。

  第三在重视创新的时候,不要忽视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乡村景色等对提高供给质量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进展判断,至少要以年度为单位,不要以月和季为时间维度判断,要以比较宽的维度进行判断,不要刮风,不要搞运动。

  24、刘志硕:互联网化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化带来的对原有社会运行的秩序、制度、法规、伦理道理等全面挑战的时代已经到了。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这些挑战,无论是出行,还是P2P的治理等。由于互联网快速的传播和整合资源的技术优势,必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深渗透率和快速影响的特点,我们应该积极应对整个全社会的互联网化的进程。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要看到整个创新,尤其是互联网的创新,是组织边缘创新、组织边际创新,我们是行政的,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指导意见是人民银行牵头的,关于滴滴出行等关于交通部牵头发布的意见是很有效的。我建议从全球来看,我们应该珍惜我们在互联网领域难得的优势,目前全球前十互联网公司有一半是中国式的公司。

  中国汽车市场不大吗?中国住房市场不大吗?是很大的,你有没有比较优势?你以前是没有的。在北美投资的一家投资机构,我们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创新方面远远领先全球,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帮助我们的企业更好的发展,同时积极应对从供给侧,从制度供给这侧优先领先别人,完成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ZF管制的局面。

  我觉得是不是应该有更高级别的统筹协调机制,协调跨界创新。敢不敢于用互联网的思路解决问题。我们体验过专车服务过的人,那是一张长着跟出租车司机不一样的笑脸。我们应该相信社会,相信互联网共治的基本思想。

  比如说所有的创新部分,法无禁止都可以做,出现社群矛盾的时候,采用类似社会仲裁和陪审团的机制进行解决,支持保护创新。这样的制度安排,哪怕是在局部,比如说在中关村进行试点,对于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意义是非常巨大的。我觉得我们国家在互联网方向,在移动互联网方向的优势是来之不易的。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走在世界的前沿,我们能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完成全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全社会优先供给,这是很重要的时机,我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完成全世界互联网时代全社会治理结构的优化。

  25、秦朔:内容产业的供求变化

  虽然是社会效益优先的产业,一般的市场规律在这里面已经起作用了,我谈谈内容产业中供求变化的问题。

  我们很多人看到的是内部产业在萎缩,2012-2015年中国电影从170亿到446.69亿,飞速增长。如果说作为衡量互联网广告承载,互联网广告2012年是793亿,2015年数字还没有出来,但是Q4就有621亿,同样也是高速增长。内容供应角度需求是在以极大速度增长的,为什么有那么多悲观的说法呢?比如说传统的报刊,从我自己的数据来看,大概在收入这一块,从2012-2015年,现在收入下降三分之一,现在从利润角度来看几乎是全行业亏损。在研究供给侧改革的时候,也要看需求侧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第二个,在内容工业供给侧改革里面,生产内容主体需要什么,分成两类,一个是国有,国有内容生产主体有一些垄断的权力,有一些减免所得税,还有很多特惠的东西,还有资产评估,还有类似金融双轨制的东西。这些因素有没有促进他们活力的提升和对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呢?其实是没有的。反过来再看第二个供给的主体是民营的,我们看看电影,我们看看影视剧、体育、音乐、网络文学等,其实并没有给他们政策优惠,如果有的话就是许可,让你自由进入,你可以做,自然就可以做出很好的东西。

  如果看供给侧的变化,我认为微观市场主体,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还是要相信这些入会因为它成为自主负责的供应主体,会在竞争压力下,千方百计提供质量。现在微信上,有一百万个公众号,你不能说这个也是产能过剩,也要加强管制。从内容产业角度来看,我作为一个影视创业者,要平等对待。

  26、刘光超:供给侧改革的法律支持

  从法律角度来说有三个维度,第一个重视平等性保护,资质、标准、界限,平等性已经提高了很多。第二对成本、机会的保护,如果这些没有法律保护的话,谈不上真正的市场化。第三对事物创新性的保护。今天很多人谈到创新,如果在这方面,能真正提上保护意识的话,对供给侧改革是很有意义的。

  我建议从五个方面着重考虑:

  第一从主体角度,对企业主体,或者对他们整个大的体制的改革,比如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国民化和平等化的设计不能缺失。

  第二我们在行业限制和垄断以及一些行为管制方面要打破很多限制。现在很多新的东西,不是因为不能做供给不出来,不是没有人供给。第三加强土地制度的彻底性改革,我们国家的土地制度是很坏的制度,极大的破坏了制度的平衡,现在很多农村问题都是土地问题造成的,很多城市问题也是土地问题爆发的。

  第四在人口方面,劳动力方面,湖南取消了居民和非居民户口的界限,这种改革是很有意义的。

  第五对资金、金融妖魔化回归到正常制度的评估。我们50人论坛从法律方面做一些课题研讨也可以做一些系统性的建议。

  27、郑秉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提出的分量是很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继续提出来,社会缴费的下降,2015年已经下降3项社会保险的缴费,2016年有两项需要下调,一个是养老,一个是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三方面给我们重大的启示。

  第一引入成本概念,强化投入产出的意识。从需求侧的角度来看,这么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它看成和谐社会,看成是需求,看成是一种福利,而没有把它看成能够影响企业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这就是从需求侧判断它,看待它的一个重要的区别。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双刃剑,要这样看的话,应该建立好多相关的制度,比如说是不是积累越来越多也好,我们是不是像美国一样设立一个基金率,是明年支出的百分之多少,是300%,100%,还是150%,不是越多越好。

  第二点,要引入结构性改革,强化可持续性的意识,尤其是长期来,我们的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说从养老保险制度来看,每年正常缴费支出几乎与正常养老收入是相等的,每年节余这么多主要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失业人员保险制度是有问题的,基金规模越来越多,受益人数越来越少,下降了一半,势必要加强企业的负担,大量失业人员没有失业保险,企业主必须支付一次性的赔偿,增加企业的负担,失业保险的制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革这些问题。再比如说工伤保险,10年之前受益人数50万,现在是200万,10年之前之类是240亿,现在是1400亿。现在有条件,应该把它提高成省级统筹。从供给侧来看,应该强化可持续性的意识。

  第三点,要引入制度供给的概念,强化底线的意识。中央经济会议提到社会政策要起到兜底的作用,从兜底的作用来看,这种制度的政策供给与需求还是不一样的。制定什么样的社会政策,社会就应该接受什么样的社会政策,而不是完全跟着需求走的,福利的需求是没有尽头的,它是跟设计有关,由此强调顶层设计,一篮子设计。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凝聚共识,要讲三中全会,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脉相承的。楼部长讲的谈判的问题,宋晓梧也强调了这个问题,我讲社会福利制度比较,这里面涉及到谈判,工商谈判是1,部门谈判是2,中央部门的谈判是3,OECD20个国家,谈判的层级确实是不一样的,南欧是高的趋向3,北欧也是高的。

  重要的区别是什么?谈判如此高的国家有两个趋势,一个是改革容易发生一致,像瑞典,还有一个趋势改革不容易达成共识的希腊,谈判趋势如此之高有好处,也有坏处,关键就是引导。撒切尔夫人上台和里根上台在美国降低了谈判层级,从国家层级往下降,在美国国家三级谈判越来越少,二级还有一些,主要是一级谈判。三级二级主要是欧洲,主要是南欧和北欧,这两个地方都是极端,关键就是劳动合同法的判断。2008年实行的劳动合同法确实是有问题的,民粹主义还是非常盛行的。

  28、汪同三:劳动力成本上涨不能超过经济增长

  全面分析宏观经济,小川行长讲从做数学模型开始,80年代在外经贸工作的时候,我们请他去过,研究中国宏观模型,首先就是GDP怎么出来的,从统计角度来讲,GDP有三种计算方式,一种是三产法,就是GDP三个产业增加值如何,一种是支出法,或者使用法,第三个是收入法,GDP等于居民收入加ZF收入加企业收入。

  这样三种不同的GDP的统计方法告诉我们,分析研究宏观经济的时候,有三个不同的角度。

  一个是从三产法的角度分析,GDP是从哪里来的。第二个角度从需求角度分析GDP用到哪里去,用到投资、出口。第三个分析宏观经济的角度,就是收入分配的结构,居民得到了多少好处,ZF得到多少好处,企业得到多少好处。我们全面研究分析宏观经济的时候,要从这三个角度研究,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来。

  当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条件下,对于这三个角度的侧重是不同的。那么到了现在,我们现在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总书记讲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供给侧,也就是生产法这个角度分析。刚才吴敬琏老师深刻分析了为什么。现在我想强调的,我们注重供给和需求分析的同时,易纲行长分析了总需求和总供给,还要注重供给和需求与收入分配结构的关系。

  刚才好几个发言都谈到了工资的问题,劳动力供给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劳动力供给的问题。大家谈到劳动力的问题,都是供给和收入分配关系。

  我们关于居民收入和工资问题是什么过程?在80年代初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遇到问题叫做国民收入超分配,是说消费和投资超分配了,消费太多,居民收入增长太快,从计划经济走出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居民收入相对太少,我们第一次出现所谓的超分配,最后通货膨胀。到了90年代中期的时候,十四大提出来市场经济以后,各种各样的改革,其中有企业的改革,有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那时候朱镕基总理,明确讲工资的上涨不能高于经济的增长,不能高于企业的增长。这样的政策使我们企业的改革朝着现在管理制度推进,后来碰到亚洲金融危机,90年代末出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通货紧缩。

  那么到了十二五的时候,我们那时候是十二五规划发改委专家委员会的委员,一次讨论会,发改委一位领导同志提出来说,居民收入的增长要快于经济增长,当时我们就说这个说法不符合经济学,如果劳动力工资的增长快于企业增长就是通货膨胀,两个同步。实际执行结果,工资劳动力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高于企业增长。现在要注意工资增长生产率增长造成我们现在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更复杂了,刚提出这个问题就面临通货紧缩,80年代后期因为你采取了这样的政策出现了通货紧缩。我觉得研究宏观经济要从这三个角度,供给、需求和收入分配三个角度同时研究,搞好它们之间有机的关系,这也是结构性的关系,才能正确分析认识宏观经济,才能找到正确的对策。

  29、朱云来:投资模式的黄昏

  很荣幸今天有机会聆听各位参与讨论的嘉宾各抒己见,各有见地,有所收益。我们谈到的问题,谈到的领域很多,似乎我们没有面对一个真实的,整体经济的格局。

  我们往回看我们的经济,2000年年以来投资一年超过10万亿,累计到2013就160万亿,加2014、2015累计投资超过200万亿元。200万亿的规模,我们投资率从40%一路提高到50%,我们有一半消费,还有一半都投资了。既然我们有这么多的产能需要去掉,因为中国的杠杆需要去掉,我们为什么还要投资这么多,这是看过去。

  另外一个现实问题看未来,如果我们增长是7%,我们60万亿的基数年产,现在只需要4万亿,但是今年1月份,我们总融资额已经是3.4万亿,如果社会总融资像我们理解的那样,就可以做项目,可以做投资呢,假设是有意义的投资,这个投资就形成GDP。如果不是,为什么?我们还要投多少?这个跟我们的去产能是什么样的关系,面对未来的问题。经济的一半就够我们民众消费和ZF开支了,我们另外那一半作为投资,我们有必要投那么多吗?

  这是我想提出的问题,我希望让大家回到我们需要面对的真实的整体的经济格局,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说三去一降一补,一补差不多五千亿,跟我们成万亿成十万亿的来比的话,其实是一个小数。

  吴晓灵:谢谢大家的配合,咱们这次的年会是开的质量非常高的一次年会。改变了咱们过去开年会的时候,各说各的,大家集中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发展质量这一个主题,以自己的专业立场谈,非常简明扼要的谈出自己的观点,这次咱们的付论是非常成功的。我们会根据速记把大家的讲话整理出来,我们希望每位专家把自己演讲的内容浓缩成300—500字的内容,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本文来源:格隆汇app

打印
主办: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江苏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 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协会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8号河海大厦2楼 邮政编码:210024
联系电话:025-83205664 83750941 83750942 传 真:025-83205664 邮箱:Jsnpec@sina.com
版权所有: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苏ICP备12011549号-1 技术支持:chem960化工网 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