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
近期,欧美央行集体转向鹰派。根据机构预测,未来两年的时间里,美联储或会有4次加息。目前,全球正处于流动性的拐点上,预计未来各国偏紧的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极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货币政策同样偏紧,或将误伤实体经济。那么,下半年,中国如何通过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去杠杆、抑泡沫和防风险等多目标的平衡?
对此,本报特邀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发表各自看法。
货币政策收紧 流动性拐点呈现
记者:目前,全球正处于流动性的拐点上,未来欧美国家偏紧的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胡敏:今年以来,欧美经济出现复苏迹象。西方主要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8年后,基本完成或接近完成金融加杠杆到去杠杆的过程,经济周期逐渐走出了底部。尤其是美国经济通过四轮量化宽松、再制造化、页岩油气革命、减税等措施复兴了国内经济,又带动了西方经济。因此,从去年以来,美联储进行了3次加息,按照预期,未来两年内还要4次加息,其货币政策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国家正处于流动性拐点上。必须看到,美欧经济虽先后出现复苏征兆,但目前世界经济尚未完全企稳,尤其是美国特朗普政府许多经济政策还未落定,英国“脱欧”、法国新政府经济走向、德国即将进行大选等,都会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世界经济走势产生影响。
宋清辉:美联储未来一年半还会加息4次,这会对世界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货币目前依然与美元挂钩,因此美元的变动自然会导致其他国家经济发生变化,美联储的加息会令全球可流通的美元总量下降,进而会出现美元升值、美国债券需求量会增加。当前,全球正处于流动性的拐点上,预计未来各国偏紧的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将会产生不太正面的影响:一是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可能无法达到预期,量化宽松(QE)仍无法收手;二是货币政策在各国经济复苏中唱主角的地位可能会有所改变,需要出台更多财政刺激措施来提振经济。
袁钢明:我觉得这个影响非常大,当然,每次要加息或者是要紧缩的时候,美国或者欧盟经济都会出现严重的冲击和波动,特别是美国,还没有开始的时候美国的股市就开始下跌波动,美国的收缩就一直做不成,本来要加息的步骤或力度都缩小了。另外,欧洲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因为欧元区的经济其实还在稳步上升,但是,不排除它会出现新的冲击。
中国维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记者:去年底,我国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现在看来效果不错。下半年,中国如何通过“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去杠杆、抑泡沫和防风险等多目标的平衡?
胡敏:今年以来,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央行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了流动性的基本稳定,也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可以看到,今年一季度,经济指标超预期增长,央行就适当收紧流动性,加强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基调的金融监管;而进入二季度,一些经济指标开始见顶回落,央行又有意放松流动性,实施货币政策边际放缓。这是央行灵活使用逆回购和结构性工具对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以维持流动性基本稳定。下半年,在经济运行大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格局下,未来流动性调控机制可能就是在充分利用公开市场微调、加强流动性询量和预调、优化结构性工具配置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央行方面已表示,今年的货币政策“不紧不松”,将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宋清辉:近段时间,央行连续多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市场也已经平稳度过半年度流动性“大考”,这同时也说明,上半年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积极效果。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预计今年下半年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中性,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则会综合运用多项政策工具,加强预期引导,维持流动性基本稳定。当前,中国经济依旧在波动筑底,因此不具备货币政策持续收紧的宏观周期条件,如果中国货币政策太紧将误伤实体经济。
袁钢明:总的来说,“稳健”的货币政策效果良好,我们的货币增长速度逐年下落,增长速度减缓,解决过多的货币存量的问题。过多的货币存量意味着金融杠杆过多,负债率过高,容易形成金融隐患。金融去杠杆将大大降低金融系统风险。
实体经济去杠杆可能才刚刚开始
记者:请问对接下来“金融去杠杆”等方面有哪些建议?
胡敏:我认为,金融去杠杆的基本目标,一是要使得金融业的规模扩张速度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货币信贷增长应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以内。二是压缩与实体经济无关的不当创新,尤其是对以监管套利为目的的各类业务,应加大治理力度,逐步消化存量、严控增量。我们必须明白,对金融去杠杆的正确理解是把杠杆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去杠杆并不是完全去掉杠杆,任何一个经济活动没有杠杆是不可能的。往往经济越繁荣,就越存在加杠杆的内生动力。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杠杆被加在了低效的领域或部门,比如,很多信贷资源不断流向僵尸企业和高能耗、低产出的国有企业,这是不健康的杠杆。欧美等地的实体经济去杠杆都至少历时6年以上,所以,从国际经验来看,目前我们的实体经济去杠杆之路可能才刚刚开始。
宋清辉:此次金融去杠杆的目的意在防范因杠杆滥用而引发金融风险,目标在于为抑制资产泡沫而创造更为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以防止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但从理论上来讲,国家层面是不会维持长期的去杠杆政策不变的。当前,金融去杠杆的大方向没有改变,选择稳杠杆、转杠杆不符合金融去杠杆的需求。从现状来看,监管目的还未达到,因此监管不会放松,引导金融机构有序去杠杆、防控金融风险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金融领域工作的重点。未来,随着一系列去杠杆的措施出炉,有可能会带来市场流动性紧张等。
袁钢明:这是个矛盾问题。因为从长期来看,去杠杆有利于金融体系的健康。但是,毫无疑问,去杠杆会造成现有的一些金融的运行或流动,甚至出现个别链条的冲击或者是断裂,所以,去杠杆是非常高难、紧张的一种操作。
来源: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