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将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智能化革命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机遇,需要积极应对】
□国研中心“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课题组
产品智能化的浪潮正扑面而来,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产品将内置包括传感器、处理器、存储器、通信部件和相关软件的智能模块,依托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让产品具备感知环境变化、自动决策、自我学习的功能,更好满足用户需求。产品智能化不仅改变企业的产品功能,而且还将推动产业变革,为企业转型升级带来巨大机遇。 |
产品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1.技术驱动产品智能化快速发展。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为产品智能化奠定技术基础。沿着摩尔定律描述的发展规律,传感器、微处理器、存储器等智能系统的关键部件的性能快速提升,并朝着集成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智能产品的广泛应用,相关芯片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成本快速下降。例如,普通家电的简单智能控制模块,达到一定规模以后,硬件成本可以下降到几美元的水平,为智能化普及创造了条件。
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产品智能化的进程。互联网延伸到具有感知、处理和通信功能的智能物品,将智能物品也纳入互联网,形成物联网。第三代和第四代移动通信将人类带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即将启动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支持增强型移动宽带、海量机器类通信和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三大类应用场景,无疑会将人类带入移动物联网时代。另外,云计算技术和设施快速发展,云管端的协同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化发展的潜力。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产品智能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随着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蕴含的无限潜力开始释放。借助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技术,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思维模式实现对外界信息理解;并通过语音、视觉等实现与外界沟通;通过行动控制实现人机协同工作;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提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产品的智能水平未来将实现飞跃式发展。
2.需求拉动产品智能化快速发展。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增强了对产品智能化的需求。工业时代,个性化定制的成本太高,无法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信息时代,智能化不仅大幅降低了个性化定制的成本,还使得产品在使用和服务环节为用户提供无穷的选择,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逐步成为消费的主流。
购买服务代替购买产品,为智能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用户购买产品并非真正需要物理产品本身,而是需要物理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智能产品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用户,还可以更好地获取厂家支持,不断改进产品以及产品承载的服务,因此,用户将更加愿意购买智能化产品提供的服务。
产品智能化为企业创新提供巨大机遇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对企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智能化是信息化发展中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波重大技术浪潮,预计将对企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也为企业创新提供巨大的机遇。
1.产品从硬件为主转变为软硬并重。软件定义功能成为未来产品的方向。未来的智能产品主要由物理部件和智能部件组成,物理部件为传统的机械部分,智能部件为新增的由传感器、处理器、储存器、通信部件和软件组成的模块。智能部件可以感知物理部件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可以根据用户的习惯调整物理部件的最佳工作方式,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厂商的服务支持,未来还可以自我学习。从发展趋势看,软件将控制物理部件的运行,决定物理部件的功能。从手机的发展历史可以感知该趋势,手机已经从过去的电话发展为当前的智能终端,对于智能手机而言,硬件只是一个平台,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是手机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
随着智能部件占产品的价值比重越来越大,制造业的性质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成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工业制成品的特点是原材料占产品比重高,边际成本成为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而信息产品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规模经济的效应非常突出。二是智能产品开始具备网络效应。传统工业企业容易形成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而智能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软件业的网络效应即需求方规模经济,容易导致“强者恒强、赢者通吃”的产业特征。产业特性的变化无疑将对企业竞争产生巨大影响。
2.企业与用户关系从一次性交易转变为长期服务。在传统的工业时代,企业通过市场卖出产品,企业与用户之间只存在简单的服务关系,如产品质量保修等。产品智能化将企业与用户从一次性交易关系转变为长期服务关系,用户的产品通过网络始终与企业的服务器相联,在技术上称为端与云的关系。企业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包括远程计算和存储、远程诊断、远程升级等。许多制造业产品特别是机械设备、耐用消费品等,不再是“一次定型”的产品,而是在网络支持下“不断进化”的产品,以生产厂家为核心的后台服务网络是产品能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支撑。用户的消费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关注产品的质量转变为关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厂家与用户关系的变化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厂商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或者卖产品与卖服务并重,比如免费送产品但按全生命周期收取服务费,或者采用设备租赁方式代替产品出售方式。同时,鼓励用户参与。如用户提出需求,厂家利用智能制造系统生产个性化产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出产品改进意见,厂家不断更新软件提高产品性能。厂商的商业模式从关注硬件的“长周期质量”向软件和服务的“快速迭代”转变。过去主要围绕产品生命周期的质量开展研发和生产,以更好满足用户需求;未来厂商在重视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还要更加关注快速锁定用户,通过与用户互动实现产品“快速迭代”,依靠持续升级软件来响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产品的价值逐步下降,服务的价值逐步上升,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变成为新的趋势。
3.大数据成为企业重要资源。智能化产品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数据。例如,海尔正在运行的空调智能制造生产线上有1.2万个传感器,每秒钟采集1.5万条信息,每天产生3.2G的数据。对用户来说,每一笔订单实时可视;对工厂来说,每个生产环节都实时监控、提前预警、记录在案。再如,不同地区海尔空调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方式、设备健康状况等数据,都通过网络进入了海尔的服务器,为厂家优化服务提供了重要信息。
从用户端获取的数据可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和分析产品的优缺点,为企业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品质提供持续改进的方向,为引入新的服务提供重要线索。从制造中获取的数据,可以记录产品的制造过程,这些数据与产品使用数据相关联,可以分析出最佳制造模式,优化制造过程。大数据分析可以完善智能制造的相关参数,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减少对专业技工的依赖,进一步加速机器换人的进程。
4.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产业生态圈的竞争。产品智能化为丰富用户服务打开了无穷的空间,进而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生态圈。从用户端看,智能产品将产生大量的服务,如国内一家机床企业开发出智能机床后,编程服务成为新的业务;国外一家企业在网球拍内置智能模块后,利用球手运动的数据提高球手训练水平成为新的业务。从企业端看,智能平台可以搭载各种形式的应用,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由此,用户选择产品时考虑的因素将从产品提供商扩展到产业生态圈,参与服务企业的数量越多、实力越强,用户获得的服务质量和种类越多,在市场竞争中就越容易获得优势。
在智能产品的完整生态圈中,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零部件企业、整机企业、信息平台企业、应用服务企业。其中,信息平台企业将在多数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该类企业拥有用户和产品的信息优势,这些数据资源可以转化为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一些大型的制造企业都在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如华为建立了面向手机用户的云服务平台,海尔建立了面向家电用户的云服务平台。最为雄心勃勃的企业是全球制造业龙头企业通用电气,该公司正在为工业互联网打造开放的Predix平台,为接入设备提供安全监控、工业数据管理、工业数据分析、云技术应用等四大类服务。
(执笔人为马骏、王晓明)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