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特别是市场空间。但令人担心的是,经济增长中新动力成长不足,体制支撑力不够,科技创新缺乏】
□马晓河
几点宏观经济政策思考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已经完成了一个小周期,被稳定在周期性底部,要使经济走出底部,在新周期中实现上行,还必须驾驭和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化解经济运行中影响稳增长的基础性问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经济向好向上的动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在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中,关键要把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近几年的宏观政策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民企投资的政策措施,包括减少或取消行政性审批事项,提高小微企业应纳税上限,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比例,大幅度降低非税负担等,这些政策措施要尽快落地见效,惠及实体经济,以增加企业的信心和预期。同时,还要加大力度放宽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以及市政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民企在这些领域参与国企改革,从法律上明确和保障其投资权益。
此外,要对公共投资政策做出战略性调整,首先,调整公共投资政策安排,适当控制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既为民间投资留下余地,也为社会消费腾挪空间;其次,调整公共投资结构,压缩一些超越经济发展阶段的“高大上”项目,把有限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最需要的领域,比如加大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社保等领域投入,投向最需要的区域,比如强化跨边境、跨省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以及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真正增加生产者福利和消费者福利创造良好条件;再次,提高公共投资的质量效益,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监督管理制度,杜绝跑冒滴漏,促进公共投资效益最大化。
2.在扩大有效需求中,关键要把居民消费拉上去。当前,要实现经济稳中向好,居民消费是短板。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社会消费必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最好途径。应该用体制机制改革的办法,提升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释放社会消费增长潜力,支持传统消费,拓展新兴消费,发展高端消费。为此,要围绕中国居民当前“没钱消费、不敢消费和不愿消费”的问题,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者收入比重,降低资本收入比重,同时适当控制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应降低个人所得税率,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简化征收档次,加快实施以家庭收入为基础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为了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提高其消费能力,政府还可以对中低收入阶层采取某些消费补贴或税前抵扣政策。比如对城乡居民购买节能绿色家电、节能汽车给予财政补贴,对中低收入者子女中高等教育支出、购买首套住房等可采取个人所得税税前抵扣或税收返还政策。
二要切实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社保、教育、住房等问题,适时适度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使社会保障真正发挥作用,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降低社会的预防性储蓄,让中低收入群体愿意花钱、敢于花钱、放心花钱。比如以较大幅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较大幅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补助标准,适时调高对困难人口的救助标准。
三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高收入群体提供优质、高附加值的消费品或服务。应引导社会资源向市场真正需要的产业流动,既要提高现有产品的供给质量,又要开发科技含量高、环保节能的新消费产品。
3.在结构转型中关键要把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起来。当前,要使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核心是促进新动力的形成与成长。在这方面,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淘汰落后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路是,在淘汰落后低端产能的同时,应避免产业转型中的空心化倾向。应抓住世界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提供的新机遇,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走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之路。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应从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要支持一批支柱性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第二层面,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优势产品;第三层面,着力培育一批高成长创新型企业。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还要秉持城乡联动、区域联动发展理念,引导发展资源向经济增长优势区集聚,培育一批经济增长极和增长带。比如,以中国“两横三纵”空间布局为依托,南北向打造三个经济增长带,东西向打造两个经济增长带;同时,在“两横三纵”空间交叉点上,结合城市群培育,重点打造一批经济增长极。为了加快传统产业改造,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解决实体经济的困难,政府应该进一步取消或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下决心降低企业增值税率和所得税税率,继续取消一些基金、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和诸多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加快国企改革,减少行业垄断,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4.在稳中向好进程中关键要把金融风险降下来。面对金融市场形势新变化,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健中性,调节货币供给规模和增长速度,正确处理控制总杠杆率与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的关系。既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又要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三农、小微企业流动。加强金融风险点、风险领域的监管和防控,支持企业债转股和开展股权融资。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推动金融机构搞好股权投资(投贷联动)改革试点。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促进股市健康发展,防范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大幅波动风险。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合理均衡、基本稳定。通过这些措施,力争把金融风险降到可控范围。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