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升级主要面临三个风险:“低质量陷阱”、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工匠精神不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转型期的风险防范与应对”课题组
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带来的外需增长停滞风险
对外出口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市场,如果出口市场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萎缩,将对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影响。
1.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可能削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出现了交叉融合、深度渗透、群体兴起的创新局面,许多领域处在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并正对传统的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产生深刻影响。
从商业模式看,生产和消费关系将从以厂商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商业模式是以厂商为中心,集中生产,全球分销,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则是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网络化的大规模协作,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体验和个性化成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从生产模式看,工业生产的分散化、本地化可能成为一个重要趋势。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制造逐步兴起,个性化产品生产可以实现低成本小批量生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3D打印、互联工厂、共享工厂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产品可以在消费者附近就地生产,甚至可以在家中直接通过3D打印机生产。
这些转变都可能导致中国制造竞争优势的进一步削弱。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除了传统的低成本优势外,另一个特别重要的源泉就是超大规模经济体所带来的规模优势、产业配套优势等。如果今后越来越多采用小批量的生产形式,中国制造的规模优势可能显著下降;进一步,如果今后产品更多在消费者附近就地生产,将更加不利于中国制造的出口。
2.成本上升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由于人力成本上升及能源成本、交易成本较高,近年来中国的综合生产成本不仅已经超过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甚至与不少发达国家相比也没有很大优势。例如,随着页岩油气革命,美国一举实现能源自给并有余力出口,导致发电成本急剧下降。目前,美国的平均电价只有中国的一半。另外,美国的土地成本、物流成本、税收成本也较低。在人工成本方面,虽然仍然较高,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而且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发展已经导致用工量大减,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份额已经降低。在部分行业,中国制造的综合成本已经超过美国。
3.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可能加大对中国制造的威胁。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显著增强。美国一直积极推动“再制造业化”。美国总统特朗普促进制造业回归的政策取向十分明确具体。特朗普在其就职演说中称,“我们将夺回我们的工作、边界、财富和梦想”,让“美国制造业再次伟大”,其主要措施是贸易保护和企业减税。
在特朗普的主导下,美国出现了明显的制造业回归趋势。苹果、英特尔、福特汽车、星巴克等公司或将生产线迁回美国,或大幅增加在美国本土的生产和研发。德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也都在以不同方式推进制造业振兴。
市场竞争不完善和劳动力流动性过高带来工匠精神不足的风险
劳动力规模大是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但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出现了流动性过大、工匠精神不足的问题。
1.工匠精神是很多产业顺利升级的必要条件。虽然随着工业发展,很多生产部门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甚至智能化程度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很多行业,各种人才、特别是一线工人的经验仍然是难以替代的。很多高品质产品的生产,并不能仅靠生产工艺就能够解决,高技能工人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不仅一线工人需要工匠精神,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也需要培育精耕细作、坚守执着的工匠精神。近年来,由于行业发展失衡,一大批制造业企业投身房地产或其他产业,影响了企业的升级进程。
2.不少企业面临劳动力流动性过大的问题。企业员工流动性大是中国不少企业面临的难题。例如,2008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不少企业一年的人员流失率超过10%,甚至有些公司高达20%以上;在亚洲地区受调查的各国中,中国的人员流失率最高,是日本员工流失率的两倍以上。2016年,广西省人社部门的一项抽查显示,企业员工流失率为18.14%,部分企业陷入“ 招工—流失—再招工—再流失”的窘境。同年,一项统计指出,物流行业员工的主动离职率高达19.4%。劳动力流动性过大必然导致员工心态不稳,需要长期钻研的工匠精神不足,并将削弱企业的升级能力。
3.劳动力流动性过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工人稳定就业意愿不强。造成劳动力流动性过大的因素很多,例如工资水平与劳动者的期望有落差,薪酬制度不能很好反映劳动者技术水平和工作年限,一些企业家本身缺乏长期经营的意识、不注重人力资源的积累等。除此以外,城镇化质量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不少劳动者、特别是外来打工者不把工作地作为自己的长久生活地,认为自己以后反正是要回到家乡工作生活,普遍抱有以短期挣钱为主要目标的思想。不少企业反映,一些年轻劳动力缺乏长期意识,只要有多挣钱的机会,往往毫不犹豫地转换工作,导致企业员工流动率高企。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防范相关风险的思路和对策
1.优化完善市场秩序,增强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构建信息公开、监管有力、强力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市场环境,既是优化市场秩序本身的要求,也对产业升级有直接影响。
一是完善质量监管体制,推进政监分离。将政府部门的监管政策制定、标准制定和具体的质量检查工作分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商品质量的监督检验,提高质量检验的能力和公信力。
二是进一步加大市场质量监管力度。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对商品质量抽查的投入,增加对市场商品的抽检频次。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公开抽查结果,方便消费者查询。创新监管制度,实行随机抽查企业、随机抽检产品、随机选择检测机构的方式,加大对产品质量的抽查力度。
三是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创造消费者能够“放心买”的制度环境。严格执行《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加大对商家价格欺诈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工商系统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的力量,着力降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成本。
四是保护消费者信息交流和信息获取权。禁止电商对消费者评价进行遴选、篡改,禁止虚假交易和评论。
2.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的挑战。一是坚决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和创新能力。降低企业成本,需要多策并举,既包括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合理明晰地界定企业和个人的纳税负担;还要削减政府支出规模,降低社会总体负担。同时,需要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降低能源价格,并加强金融领域改革,降低过高的融资成本。
二是加强在教育和研发方面的改革与投资,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是加强对智能制造、工业4.0等最新潮流和发展方向的跟踪研究,通过示范和补助等多种措施支持示范企业发展。中国制造业企业量多面广,不少领先企业具备了和国际一流企业竞争的能力,抓住新一代工业革命的机遇,促进一部分企业率先赶超,可以发挥标杆作用,带动产业升级。
3.多措并举,着力提升工匠精神。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解决行业利润失衡问题。市场秩序不规范和行业利润失衡,容易引诱一些企业家不能安心做实业,或者花费很大精力进行制度寻租,不利于企业坚守主业,脚踏实地升级发展。
二是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就业稳定性。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打破跨省转移劳动力的城镇化难题,促使转移劳动力能够安心工作。在城镇建设中、特别是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生产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产业园区应配套建设生活娱乐设施,让从业人员能够安居乐业。
(课题总负责人:李伟,执行负责人:王一鸣,课题组成员:张军扩、张来明、隆国强、余斌,协调人:张承惠。许召元执笔)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