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三大风险(上)

添加时间:2/9/2018 11:25:21 AM 浏览次数:390

【中国产业升级主要面临三个风险:“低质量陷阱”、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工匠精神不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转型期的风险防范与应对”课题组

年来,中国经济面临需求增长缓慢、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传统产业竞争力削弱等问题,加快转型升级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从国际经验看,转型升级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成功跨越了这一步,进入了高收入社会,但大多数国家在这一阶段都没有顺利实现升级,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长期难以自拔。中国有着产业规模大、技术基础好、产业配套强、创新要素全等有利于升级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内部高技术、高附加值和新产业比重有所提高。但转型升级中也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工匠精神不足等制约因素。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就有可能被打断、中高速增长的态势就难以维持,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着力克服挑战,塑造有利于产业升级的良好环境。

总体来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主要面临以下三大风险。

消费者对国货信心不足带来的“低质量陷阱”风险

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拉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体制机制不完善可能制约这一动力的发挥。

1.消费升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根本动力。近年来,中国产品数量增长对实体经济的拉动能力已经明显减弱。与此同时,居民对消费品质量提升的需求正在不断显现,一个突出现象是海外购物快速发展。

2.市场信心不足可能导致消费需求不能顺利转化为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关行业陷入低质量陷阱。在市场环境完善的情况下,消费者有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企业也有相应的生产能力,就会生产出高品质商品,获取更高的附加价值,并实现由需求引领的产业升级。但在市场环境不完善,特别是消费者对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这种正常的升级过程并不能自发实现。一些产业很可能出现“低质量陷阱”。也就是说,虽然企业能够生产出高品质商品,但消费者不能判断品质、不敢相信品质,不愿多付价钱,高品质商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最终企业只能生产低质量产品,陷入了低质量生产的“囚徒困境”。例如,经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中国对婴幼儿奶粉生产采取了最严格的标准,但仍然难以恢复消费者信心,很多游客出国都要购买奶粉,导致境外多地针对中国游客进行奶粉限购。

除了直接消费品外,许多中间产品实际也受制于消费者的市场信心。很多中间产品是最终消费品的原材料或中间投入品。如果消费者不敢放心购买高品质商品,企业在生产中也难以采用高质量的零部件或原材料,这样消费者的信心不足往往会导致整个产业链都不能顺利升级。

3.市场信心不足的根源在于监管不力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够。虽然中国制造的质量稳步提升,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但在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心仍然严重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商品的质量抽查以及信息公开不够,消费者缺乏质量信息。例如,对蔬菜、水果、食品中的农药是否超标,是否有机绿色,消费者往往缺乏可靠的信息。近年来,电商的发展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消费者可以反馈对商品的评价,从而迫使经销商和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但随着选择性发表、虚假评价等问题的出现,这一有效措施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二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小,消费者购物有后顾之忧。与生产商或经销商相比,消费者在维权中处于弱势地位。不少消费者在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往往得不到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有力支持,难以有效维权,进一步降低了其对国货、尤其是高价商品的购物信心。与国外相比,中国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偏小,这甚至导致一些跨国公司对国内消费者的歧视,在出现质量问题而召回产品时,经常不包括中国大陆地区。

三是商品价格等市场秩序规范不够,消费者怕“挨宰”。“货真价实”是激发消费意愿的基本要求,但国内零售企业往往定价不规范,虚假打折、价格期诈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降低了购买意愿,尤其是面对高价商品时,这种顾虑更大。

四是对不法厂家的打击力度不足,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信心。例如,近年来在食品领域发生了瘦肉精、苏丹红、黑猪油、陈化粮、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等多起重大安全事故,但对厂商的打击力度不足,消费者信心到现在都难以恢复。

(课题总负责人:李伟,执行负责人:王一鸣,课题组成员:张军扩、张来明、隆国强、余斌,协调人:张承惠。许召元执笔)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打印
主办: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江苏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 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协会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8号河海大厦2楼 邮政编码:210024
联系电话:025-83205664 83750941 83750942 传 真:025-83205664 邮箱:Jsnpec@sina.com
版权所有: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苏ICP备12011549号-1 技术支持:chem960化工网 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