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稳中求进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张军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分析和展望2018年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二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于2018年而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当前,一方面,我国经济总体上继续呈现平稳向好的态势,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增长新动能进一步增强,质量和效率也进一步改善。而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领域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的任务依然不小,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够强大,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也还不够牢靠。从国际环境来看,虽然现在大多数国内外研究机构都对今年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增长表示乐观,作出了向上的积极预期,但也都指出了经济回升面临的诸多短期风险和不稳定因素,包括生产率增长缓慢、资产价格泡沫、保护主义兴起、地缘政治风险等,以及中长期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在乐观的氛围中保持清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着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率和竞争力,不断夯实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
在稳中求进的原则和工作总基调下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向好的势头和社会大局的稳定,这不仅要求我们要继续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健性,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创造适宜的宏观需求环境,而且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政策,注意解决民生突出问题,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其次,要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三大攻坚战既是今后三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也是2018年的重要工作,其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对于实现稳中求进方针尤为重要和关键。
最后,要着力构建和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进一步下功夫,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二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更新和提高环境、质量、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三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市场秩序,为优质优价、优胜劣汰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四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五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国企改革、金融改革、干部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六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推动高质量发展
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张建平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区域研究中心主任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保持了较好势头,国际市场需求趋于强劲,这为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中国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自身内需动力也总体表现较好。但考虑到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中国目前经济面临的一些重大结构性矛盾问题和挑战,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的区间可能在6.5%—7.0%之间。
2018年,推动高质量的发展,必然依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此,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要高度重视深化制度供给改革,依托自贸试验区建设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深入探索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企关系、有效改善营商环境,由过去的注重事前监管切换到注重事中事后监管的模式,深入开展财税管理体制和金融管理体制的改革,有效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二是要把工业领域的“三去一降一补”与商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推动消费升级、满足人民对日益美好生活向往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国有、民资、外资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研发、生产制造、流通和进出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是要强化市场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的完善,让创新企业能够健康成长,让假冒伪劣企业寸步难行。要基于大数据平台,加强部级协调配合,联合加快建设和完善信用体系,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并有效实施。
克服急躁冒进倾向稳步提高发展质量
张俊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殆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步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后出现的客观现象,也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和2015年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的运行态势已出现明显改观。从经济运行周期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已越过衰退、萧条阶段,步入复苏阶段。经济运行态势的上述变化,使总量失衡矛盾和结构性失衡矛盾的主次关系易位。这也为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把上述有利条件用足用好,关键是准确把握“稳中求进”的总要求,处理好新时代条件下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政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各级党委和
政府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树立“宁可慢些,但要好些”的理念,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金融风险防范、污染防治、落后产能退出、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合力的最大化;也唯有如此,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行稳致远,顺利抵达现代化的彼岸。
制造强国需
与贸易强国协同推进
张莉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一国主导产业群既要有广阔的技术拓展空间,也要有巨大的国际市场前景,同时还要有利于与国际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从而形成产业与贸易互为促进的闭环式良性循环体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管理与市场创新的关系。政府管理的重点应转向促进供需平衡、降低制造业成本、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培育主导产业的国际贸易竞争新优势。加强政府投入资金和基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
二是强化“生产+贸易+服务”理念。要及时纠正各地只鼓励生产不注重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加快推动制造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在构建研发中心、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智慧工厂等方面加快布局,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国际贸易的联动发展。
三是加快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国际化发展。研究制定“中国制造2025”国际化发展战略及推进方案,加强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尽早加入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
四是引领“制造业+互联网”的国际规则制定。在多双边谈判中为未来中国企业的“智造产品”出口设定条款和谈判议题,提前预防中国制造业实力增强后被实施贸易保护的被动。
平稳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大幕
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预计2018年经济增长率与2017年大体相当;PPI同比涨幅较2017年有明显下降,CPI同比涨幅在2%左右。预计年度内经济运行小幅波动、总体平稳;以提质增效、减排降耗为主线的转型升级活动明显增多。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明确,我国外贸出口将保持平稳增长。
综合积极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预计2018年,世界经济总体将呈现进一步复苏的特点。依据这一条件,考虑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预计2018年出口将保持平稳增长,水平与2017年大体相当。
第二,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逐步解决,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
随着新型城镇化成效的显现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完善,预计2018年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18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总体活跃。受市场销售形势好转,价格上涨,利润增加以及促进企业创业创新环境改善的改革力度加大等因素的推动,预计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增长趋于恢复。
第三,就业和收入增长比较稳定,消费将保持平稳增长。
随着经济增长企稳和企业效益改善,预计2018年就业形势将进一步向好。在此基础上,考虑精准扶贫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等因素,预计居民收入
增速将稳中趋升。消费结构升级态势将更趋活跃。
综合展望,2018年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价格小幅上涨。这将为转入高质量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入推进、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预计以提质增效、减排降耗为主线的新经济增长特点将日益明显。要充分把握积极因素,高度重视和妥善应对可能的风险,平稳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大幕。
新发展理念
支撑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张青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是2017年中国经济取得“稳中有进”成效的重要支撑,也必将是2018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基本保证。
预计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5%。从“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可望继续保持稳健,一方面取决于高品质、创新性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外贸虽然要看世界经济复苏情况,但也可以谨慎乐观,预计出口增长6%,进口增长8%左右;投资不确定性较大,因供给侧改革导致的上游工业品涨价,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民间投资,房地产投资明显处于下行周期,但热点城市投资需求相对稳定,预计全年投资增长10%左右。
预计2018年CPI增速将达到2.3%。前半年可能出现“结构性”通胀现象,CPI与PPI的走势出现明显分化,且PPI的波动幅度显著高于CPI。但受高基数、国内上游价格涨幅回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18年PPI增速预计将回落至5.0%左右。
预计2018年调查失业率可以控制在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继续保持在1000万人以上。
2018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支出方向由经营性支出转向转移性支出。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流动性中性适度。同时,发挥专项建设基金的作用。
供给侧改革重心从做减法向做加法转移。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在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的基础上,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提升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同时,应以创新为抓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占斌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8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一,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其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线,只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促进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关口的跨越。
第二,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方式方法,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策协同体系。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
第四,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做好两项工作 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2018年,中国经济总体上仍将会保持稳中有进,行稳致远的基本态势。但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的国际经济环境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过去几年来一直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2018年的重点放在哪里值得进一步研究;金融体系、地方债务和房地产风险依然是需要高度关注并采取极大努力去化解的风险。
2018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年。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第一,促进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是促进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贡献率。二是促进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要着力消除金融与实体经济报酬结构失衡、推动经济去杠杆、强化和完善金融监管、抑制金融过度膨胀,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三是促进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需要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再平衡,抑制人才“脱实向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优化人才环境。
第二,促进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是构建市场机制有效的经济体制。一方面,完善产权制度,培育合格市场竞争主体,使竞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推进要素市场化,使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二是构建微观主体有活力的经济体制。保持足够的企业纵向流动性,形成让企业家心安、让科技人员心宽、让党政干部心热、让创业人员心动的体制机制。三是构建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健全市场基础设施,为政府有度且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抓手;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特别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