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慧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3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向好态势,并提出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注重引导预期,把加快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人士表示,时隔三年再迎扩大内需,或表明中央对短期经济稳定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预计政策边际变化会更加积极。近期要关注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和金融风险。
持续扩大内需有望形成稳定经济预期
201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曾提出“释放内需潜力”,从2015年开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今,历次政治局会议文件均表述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
“扩大内需是当下必然选择。”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告诉记者,2017年GDP增速为6.9%,其中,内需贡献了6.3%,净出口贡献了0.6%,内需对GDP的贡献较2016年下滑1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净出口大幅度波动,对GDP的贡献率较2017年底大幅度滑落。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扩大为全面贸易纷争的可能性较低,但短期对关键领域的影响,仍可能对中国净出口产生影响,外需存在波动加大的可能。现阶段持续扩大内需,主动平滑经济短期波动,有望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济预期。
对于该如何理解“调整结构与持续扩大内需结合”,李迅雷认为,结构调整是长期任务,扩大内需是短期应对。当前的扩大内需会围绕结构调整展开,重点或在于扩大制造业投资、提振消费,减轻企业负担和增加居民收入。在此背景下,针对性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以及结构性减税措施有望相继出台。
中信证券策略研报显示,中央政治局会议表明,决策层对短期经济的忧虑增强,政策基调边际变化更加积极。2018年2月24日的会议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此次会议提法改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从开年以来央行比较宽松的流动性投放和降准以及对冲外部压力而落地的减税、扶持创新企业,可以发现,政府不会因为去杠杆而收紧信用对实体经济造成过大压制,特别是在外需依然有阴霾的背景下。扩大内需表明政策在内外之间再平衡,外部不确定性加大,内部要做大腾挪空间。
复杂形势下应对贸易摩擦和金融风险
中信证券策略团队认为,目前外部矛盾短期更加突出。“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是新的判断,近期中美在贸易和科技投资领域的摩擦,与中东、朝鲜等地缘事件也有关。在中美竞速的过程中,美国对中国科技领域的压制是战略层面的,短期难以缓解,目前只能通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更大的力度扶持相关产业来应对。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告诉记者,当下全球面临的趋势和背景是,美联储要收紧基础货币,但货币乘数在上升。而中国面临的问题是去杠杆。次贷危机已发生十年,经济复苏了,股市也复苏了,但最大的影响在显现,是社会和政治上的风险。美国过去十年实际工资基本上没涨,过去十年大量印钱造成社会分配极大的不公平。英国脱欧是大部分精英阶层没想到的。政治风险变成了最应该考虑的因素。中国经济表现很好,去年超预期增长6.9%,今年一季度增长6.8%,消费很稳健,但去年出口增长10%,是重要的经济增速变化节点。今年经济向好,但投资下行是最大的风险。
在沈建光看来,还有两点是中美贸易摩擦风险和金融风险。长期看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强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短期贸易上有妥协的余地,但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是近期关注的重点。目前国内大量广义货币开始收缩,几万亿影子银行的收缩已出现了,信贷的紧张开始成为今年甚至明年更重要的变化,流动性会收紧。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