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建设制造业的“强基”的核心是产业机制

添加时间:6/7/2018 3:23:24 PM 浏览次数:597

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在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当中,工业强基是核心任务,是决定制造强国战略成败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

工业基础主要包括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直接决定着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是工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能够满足整机和系统一般需求的工业基础体系,并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国产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需要;先进基础工艺应用程度不高,共性技术缺失;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不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检测、信息服务等能力薄弱。工业基础能力不强,制约我国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瓶颈。

在工业基础领域,必须依靠长期跟随和积累才能有所进步和创新,因此,在这一基础领域更不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而是要一步步地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考虑到专利壁垒以及工业基础的薄弱,中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政策实际上受到了限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应该只是工具和杠杆,而不是工业发展的目标,比如我们在机器人、先进机床、新材料等领域受制于人,所以,应该大力推动“强基工程”,才有可能实现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目标。

我们调查发现工业强基的主要障碍并非资金,而是需要一系列机制。首先,在基础领域大部分是小而精的产业和企业,不需要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因此对资金需求并不过高。但是,对专业人才比较依赖,除了核心科学家与研究者之外,基础领域的创新需要在工厂中进行,需要技术工人的工匠精神。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缺乏专业技能的培训,而且社会环境以及工作待遇都不鼓励大学生做技术工人,因此,相关技术与经验很难积累和传承。这可能需要中国政府强化技术院校建设,推动企业与学校联合培训实用型人才。事实上,缺乏技术工人是整个中国制造业都面临的挑战,工人就业早就呈现短期化的现象。

其次,中国工业基础领域存在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是,当中国企业的产品从低端升级到中高端的时候,很难找到买家。因为有些客户不信任国产高端设备或零部件,担心使用后会影响到自己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造成损失。这是很多中国企业面临的成长苦恼,因为如果缺乏应用,就无法积累产品数据并借此加以改进、完善产品技术与质量。应当说,如果完全按照市场机制,中国基础工业领域企业的创新可能缺乏市场机会而导致创新进展缓慢,这可能需要政府设立某种机制以创造更多机会。

其三,增强基础创新的协同性,推进“一条龙”创新。比如与上游的材料、下游的应用一起进行共同研发,使得整个产业链都深入参与,共同解决难题。但是,这种产业协同需要创建一个更加高效的机制,与此同时,推动建立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只有发挥协同作用,才会更快地促进我们的创新发展,起到1+1大于2的效应。

工业基础领域的创新并不具有太大的风险,其最大的挑战就在于,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与积累,不能中断,需要时间追赶才能“熬出来”。但是,由于这些领域时间门槛高、市场商业价值有限,因此,大部分人都喜欢追求短平快的发展模式。现在一个积极的趋势是,当中国传统以组装为主的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以及技术升级压力之后,市场才有动力去关注上游的基础工业领域,因为在这些领域依然拥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具有商业价值。

当前,在政策导向方面,地方政府和资本依然热衷于新奇的事物,比如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工业领域,因为普遍产值小,传统工业又没有那么“时髦”,因此,相对而言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够。事实上,这个领域可能不需要政府资金扶持,但是很需要政府机制创新供给。如何改变这一困局,需要政府多加重视。

来源:全景网

打印
主办: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江苏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 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协会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8号河海大厦2楼 邮政编码:210024
联系电话:025-83205664 83750941 83750942 传 真:025-83205664 邮箱:Jsnpec@sina.com
版权所有: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苏ICP备12011549号-1 技术支持:chem960化工网 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