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竞争主要围绕制造强国竞争展开,而制造强国竞争离不开工匠强国竞争。因而,要建设制造强国,必须为建设工匠强国提供政策支持】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课题组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制造强国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就着眼于排除万难建设制造强国。在分析和判断制造强国建设的诸多因素时,习近平多次强调工匠的重要性。比如习近平在谈到工匠精神时,意有所指地强调,“在工厂车间,就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在谈到世界制造强国建设规律时,进一步明确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在谈到高技能人才培养时则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全球各国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新形势下,要从理论和实践上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工匠强国的实践支撑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 |
大国工匠时代已经到来
传统工匠多指手工业者,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小范围内满足用户对加工品的基本需求。现代工匠则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与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联系在一起,制造业因而成为现代工匠最集中展示其技能、专业、手艺与成就的产业平台。虽然现代工匠与传统工匠一样,都必须具有训练有素、专心致志、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工匠精神,但是两者的生产环境与生产形态毕竟不同,传统工匠往往可以依赖个人或者师徒小团体的力量,把订货、设计、生产、销售整个环节组织起来实现一体化经营,而现代工匠仅仅是生产环节的一部分。在工业化阶段,现代工匠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工匠与非工匠存在着巨大的技术能力差距;工匠个人的手工技艺能力未被生产线完全取代;高水平工匠可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高精尖水准;有无高水平工匠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企业竞争本身既是产品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家能力的竞争、研发人员能力的竞争、工匠能力的竞争,最终影响到产品的竞争、利润的竞争与企业地位的竞争。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能力的强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随着全球贸易竞争的加剧和国内外竞争条件的改变,应该说,在中国,大国工匠时代已经到来。
首先,工业行业众多,支撑了制造大国,也为大国工匠的广大需求提供了产业平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制造行业都涉及生产环节,而每个生产环节都有技能型人才参与。中国是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全的国家,也是制造业配套十分发达的国家,无论是产品生产还是零部件生产,都需要专门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服务,为各式各样的大国工匠提供了用武之地。
其次,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为优秀工匠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的矛盾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存在。在买方市场下,消费者将更加注重甄别和选择高质量的产品。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的产品将更能赢得消费者信赖,而在生产线上的工匠与非工匠、好工匠与差工匠的区别,最终会通过产品端口表现出来。优秀企业以好的产品赢得市场的同时,也是以好的工匠赢得市场。
第三,个人人生价值、目标与利益的实现,成为大国工匠的普遍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有不同方式,作家以自己的作品赢得读者,教授以学术成果获得晋级,高技能人才通常以自己创造的产品展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既存在着工匠之间的竞争,也存在着企业对优秀工匠的竞争。作为具有逐利需求的个体,技能型人才都力图以个人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有独门绝技的技能型人才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显露头角,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流动,在与理想企业结合中实现个人人生目标。同时,好的工匠毕竟是一种稀缺资源,稀缺性会在市场中体现价值所在,工匠身价会因企业竞争而抬升。
第四,教育的全面发展,可为大国工匠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随着人才需求的变化与教育结构的优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是着眼于向国际对标的技术人才培养类院校的成长,为技能型人才数量增加、结构优化、水平提升提供了可靠保障。
建设工匠强国的作用与意义日益凸显
经济学研究生产制造环节时,通常会有两种模式:一是端口研究,就是投入端与产出端,研究投入哪些要素最终生成什么样的经济效果;一个是过程研究,就是研究通过一个个环节的链接,把最初投入的原料转化为终端产品。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技能型员工的作用都十分重要。
经济学研究如何实现建设强大企业一类的重大目标时,注重分析要素投入和最终产出,投入的要素通常简化为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投入要素的变化与组合最终会影响到经济效率。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时,经济要素的投入中技术、装备所占比重较小,而劳动力、种子、畜力、土地等所占比重较大;在手工业生产模式下,要素投入中劳动工具、劳动力、原料所占比重较大,土地所占比重较小,劳动生产过程更多地体现为有技能的劳动力与专业化劳动工具的结合,个人技能在经济效率实现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工业革命后,技术进步在整个经济中的影响大大提升,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作被生产流水线所取代,生产过程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度越来越高,劳动投入的比重相对下降。但是劳动力的投入数量与强度减少并不意味着劳动力不重要,现代工业生产更加需要大量技能型劳动力投入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首先,生产线的运转需要技能型劳动力看管维护。现代化大生产的工业大大节约了劳动力,但是距离无人看管下的生产还有较大距离。生产过程中的机器维修、安全维护、模块化生产衔接等,都需要技能型人才操作才能实现;其次,某些生产线上的技能型劳动力不能被机器完全替代。用机器人替代人,可以更好地完成诸如拧螺丝之类的生产工序,机器人拧螺丝的准确度和效率也远远好于人工。但是并不是所有生产线环节都能够被机器取代,而且不同技能型员工操作管理机器的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再次,产品检验需要专业化技能型员工剔除瑕疵产品。日本近年来有一个著名企业出现产品质量不合格丑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用了没有经过技能培训的上岗人员,这使得产品纰漏没有在最后一个环节被移出包装箱,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声誉损失。最后,现代化制造过程还会派生出新的技能型工人需求。比如工业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化工厂的一个重要工种,但工业设计需要专门的技能化培训,且不同水平的工业设计师产出的作品存在较大的质量差异。
从生产过程来看,技能型劳动力的投入也十分重要。事实上,不同企业家或者学者在研究工业的现代化生产过程时,会提出不同的偏好性观点。比如台湾著名企业家施振荣曾经提出微笑曲线,引起学术界与管理界高度关注。施振荣认为,可以按照流程把制造业运营环节分为研发、生产、销售环节,制造业企业的主要利润主要来源于研发与销售环节,生产环节的利润来源相对较少,表现为两边高、中间低的U型模式,恰如人的“微笑”形态,称为微笑曲线。而武藏曲线是2004年日本索尼公司中村研究所所长中村末广创立,该研究所对日本的制造业进行调查后发现,在制造业业务流程中,组装、制造阶段的流程有较高的利润,而零件、材料以及销售、服务的利润较低,形成了一个中间高、两边低的形态。一些研究者认为,武藏曲线与微笑曲线是相反观点,但是应该看到,两个不同的结论是基于观察角度的差别,前一个加入研发因素,后一个观察点在零部件投入上。但还是可以看出,在生产与流通环节上,两个观点存在一定的差别。在企业管理领域,这两个观点都有一定影响,被不同的学者所引用。笔者倒是认为,上述两种观点未必不具有互补性。比如对于新兴行业的企业来说,技术创新的作用与意义更加重要,遵从微笑曲线的可能性较大。对于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企业来说,技术成熟度较高,扩大创新投入预期不会带来明显的效益提高;客户相对固定,产品销售渠道可以发掘的潜力有限;稳定挖掘制造环节的潜力,通过节能降耗和技术改造提升效率的空间较大,可能更契合武藏曲线。
但无论是哪种理论解释现代化制造过程,都离不开对劳动力的分析和评价。现代工业革命,只是更多地强化设备和自动化等先进技术要素,但是在机器投入、运转、维修、产品检验日益体现规模化投入的现代化工厂,先进生产体系都要求代表先进技能的产业工人参与,才使现代化工厂能够更有效地运转。技能型人才不会因新工业革命而降低其重要程度,而在新工业革命过程更进一步凸显其重要性。
从国家层面来看,建设制造强国作为宏伟的国家任务,在推动过程中离不开大批技能型人才的参与,在质量效益、量化融合、绿色发展的各个指标实现中,需要技能型人才的全方位、多角度参与。所以,《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匠强国,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性工程。
(课题组组长:周民良;课题组成员:满明俊、郭叶波、梁娜、褚永杰、陈凡;本文执笔:周民良)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