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专家谈物价:负面情绪对市场预期干扰值得关注

添加时间:9/2/2018 9:52:25 AM 浏览次数:356

作者:张成思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物价稳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社会各界对于物价的变动尤为关注。最近一段时期,由于国内部分蔬菜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上涨,同时少数地区房屋租金价格也出现上扬态势,一时间通货膨胀成为社会各界舆论的焦点,甚至有人担心我国未来会出现持续的通胀上行趋势。然而,近期出现的现象属于典型的临时性扰动因素,即经济学意义上的“供给冲击”,不会带来持续的长期通胀压力。而从影响通货膨胀的本质因素来看,我国不具有形成长期通货膨胀的基础。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归纳起来有两方面,即传统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推动因素和需求拉动因素。无论对于成本推动型还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都可以通过两个线条来理解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一是将实体经济运行情况纳入生产厂商卖出产品时的定价策略,直接刻画了总体经济冷热对通胀的影响;二是将货币因素纳入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变量互相影响的多等式分析体系,形成实体经济产出和货币增长率与通胀率的动态互动关系框架。

第一个线条刻画的通货膨胀主要驱动因素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胀预期,二是通胀惯性(即历史通胀率水平),三是宏观经济冷热:当预期上行、历史通胀上扬或者经济增长过快时都会带动通胀上行。从这个线条考察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临时性蔬菜价格上涨或者进口产品价格波动都不能形成对当前通胀率的显著驱动,所以经济学家把这些临时性因素称为“冲击”,意思是其影响是短暂的、瞬间的、不可持续的,特别是在现代农业技术高度发展和可替代消费品极大丰富的时代,这些临时性冲击的影响效应更加弱化。因此,蔬菜价格、进口产品价格等的临时性扰动,不会对国内通货膨胀形成系统驱动力量。

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第二个线条,可以把公众极为关注的货币因素纳入分析框架内,这样不仅可以考察宏观经济的冷热是否以及如何影响现实中的通胀水平,还可以分析货币因素(例如货币供应增长率)是否会显著驱动通胀水平。在经济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中,也给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宏观经济的冷热和货币供给因素都会显著影响通胀水平。那么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来看,宏观经济增长和货币因素是否具有推动通货膨胀持续上行的基础呢?

首先,我们来看宏观经济增长指标。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剔除物价因素、基于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实际GDP同比增长率在最近10年来持续下降,从2008年接近10%的水平(9.65%)逐渐下降到2017年的6.9%,而2018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仍然略有下降(6.8%)。也就是说,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在最近10年期间一直是处于缓步下行区间,宏观经济增长率与均衡水平相比没有过热的表现,而且最新的数据也表明这种放缓趋势不可能迅速发生转变,因此不会带来通胀压力。

其次,我们再从货币角度审视通货膨胀问题。货币供应增长过快会带来通货膨胀问题,那么中国目前的货币增速状况是否具备形成长期通货膨胀的基础呢?从广义货币M2增长率情况来看:2008年至2017年,中国的M2同比增长率从18%逐步下降到8%,而2018年前7个月的平均增速也只有不到9%。也就是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速一直在下降,因此货币增速过快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的忧虑并无现实依据。

事实上,货币供应的基石——基础货币——其增速也在不断下降。因为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实际上是由基础货币(即现金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派生出来的,即货币供应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央行对货币供应的调控主要基于对基础货币的调控。例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商业银行买入有价证券,此时央行的资产项下有价证券增加,同时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增加,也就是说基础货币增加。央行还可以通过贴现贷款、再贷款等形式吞吐基础货币。从近年来基础货币的增速来看,总体上也一直在下降,从2008年的30%以上的增速下降到现在的10%以下。更通俗地说,部分媒体所渲染的央行“放水”、“疯狂印钞”、“货币超发”根本没有现实依据。

负面情绪对市场预期的干扰值得关注

从现实数据来看,我国当前并不存在持续上行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过,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微妙的隐形影响因素,那就是预期。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证券市场周刊分别提供的市场预期调查数据来看,市场预期目前保持在稳定较低的水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的通胀预期会受到媒体负面情绪的干扰而放大。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信息的渴望程度日益强烈,这为一些经济分析标题党和负面情绪报道提供了温床,他们通过夸张的表述和过于频繁的经济分析报告来吸引公众注意力、提高知名度。由于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一些金融市场分析人员通过各种形式,过度频繁地发表经济评论,干扰了公众的预期。

而对于物价问题,媒体的负面情绪报道倾向更为突出。例如,近期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中期借贷便利担保品范围,本来是正常的货币政策工具变化,用以增强央行通过市场操作吞吐基础货币的能力,但是也被一些媒体有选择地解读为“央行开动印钞机”,说成是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来临的信号。可是无论从货币总量还是基础货币的增速来看,事实都是相反的。

从经济运行的总体上评估,我国目前并不具备通胀持续上行的基础,无论是宏观经济产出还是货币因素都预示着温和可控的通胀率水平是长期趋势。市场上虽然存在干扰公众预期的短期因素和偏离现实的负面情绪报道,但是随着国家价格管理部门对民生相关领域的价格管理措施的不断加强和深化,加上中央银行的主动型调控机制的逐渐完善,市场预期最终将回归理性预期状态。

来源:经济日报

打印
主办: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江苏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 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协会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8号河海大厦2楼 邮政编码:210024
联系电话:025-83205664 83750941 83750942 传 真:025-83205664 邮箱:Jsnpec@sina.com
版权所有: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苏ICP备12011549号-1 技术支持:chem960化工网 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