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车市连续3月负增长 工信部预测低速增长或成常态

添加时间:10/31/2018 10:19:30 AM 浏览次数:332

  王琳琳

  新京报讯(记者 王琳琳)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在体量上飞跃增长,呈现出“野蛮生长”的态势,但今年这种增长趋势逐渐放缓,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乘用车汽车市场销量已经连续3个月下滑,出现负增长。

  而在10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谈及近来汽车市场增速现象时也表示,“从目前形势来看,产销高速增长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低速增长恐怕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常态。”

  金九不在多家车企业绩遇冷

  来自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全国汽车产量为235.62万辆,同比下降11.71%;销量为239.41万辆,同比下降11.55%。其中,乘用车生产202.48万辆,同比下降11.86%;销量为206.05万辆,同比下降12.04%;至此,我国乘用车市场销量已经连续三个月负增长。今年1~9月,我国汽车产销数量分别为2049.13万辆和2049.06万辆,同比增长0.8%和1.4%;其中乘用车产销1735.07万辆和1725.97万辆,同比增长0.13%和0.64%。

  一位业内资深评论员坦言,“从某种角度来讲当下我国车市负增长已经形成效应,而这一效应已经快速传导,影响到车企的业绩和销量。”

  新京报记者统计发现,在已经发布三季度预告(含业绩预告)的11家整车上市企业中,包括一汽轿车(6.630-0.02-0.30%)一汽夏利(3.670,-0.08-2.13%)长安汽车(6.4100.091.42%)比亚迪(47.3200.79,1.70%)江淮汽车(4.5300.000.00%)海马汽车(2.2300.010.45%)江铃汽车(10.1100.040.40%)等11家整车企业的业绩预减,这一印象似乎印证了上诉评论员的言论。

  而对于国内汽车市场销量增速放缓,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导致汽车销量放缓的因素有很多,也是正常的,目前我国汽车产销基数已经非常大,2017年达到了2940万辆的产销规模,在这种基数实现持续高速增长较难实现。

  “车市增速放缓主要原因在于消费需求不旺,加上购置税减半政策的退坡。”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说,“此外,消费者对于汽车消费的热点正在转移,消费者对入门级车型的消费需求降低,豪华车价格下探,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由此也对普通品牌造成了挤压,影响了销量。”

  “强心剂”出炉利好尚存

  汽车市场的“寒冬”来得如此迅猛,连续三个月的销量下滑为车企敲响了警钟。不仅如此,中汽协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表示:“9月份的销量降幅远超预期,我们低估了市场多类因素对消费端的冲击,对车市造成的影响。以目前的增速情况来看,今年预测年增长3%的增速是达不到了。根据往年四季度的车市状况,今年全年销量负增长的可能很大。”

  国务院欲通过政策给国内车市打一剂强心针。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其中第九条涉及促进汽车消费有效升级并提出促进政策,其中新能源汽车是发展重点。

  除此之外,辛国斌表示虽然未来低速增长已经是汽车市场未来发展的态势,但我国汽车市场还是有一定的积极向好因素,一方面是整个行业比较健康,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良好,再者我国三四线等城市汽车市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国内汽车市场主要依靠优惠政策等外力拉动高速增长,随着优惠政策的退坡,市场增速自然会放缓,但市场发展会逐渐回归理性和以市场竞争为主。

  新能源汽车呈增势 有望成引领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出台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及辛国斌的分析中发现,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市场接下来的发展重点。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新能源(5.2700.040.76%)汽车的产销分别为73.46万辆和72.15万辆,较去年同比分别增长73.05%和81.05%。毋庸讳言的是,受近年来政策的扶持、环境因素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车企乃至整个车市新的增长点。

  特别是当前传统燃油车市场逐渐呈现饱和状态,销量难以出现新的增长突破点,因此新能源汽车也成为车企新的发展突破点,成为车企转型的重点。但随着补贴等利好政策的退坡,新能源汽车如何保持高速增长也是值得车企深思的问题。

  新京报记者 王琳琳 编辑 廖爱玲 校对 李铭

  来源:新京报

打印
主办: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江苏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 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协会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8号河海大厦2楼 邮政编码:210024
联系电话:025-83205664 83750941 83750942 传 真:025-83205664 邮箱:Jsnpec@sina.com
版权所有: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苏ICP备12011549号-1 技术支持:chem960化工网 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