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讯 今日(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12月份CPI、PPI数据。数据显示,2014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5%。其中,城市上涨1.6%,农村上涨1.3%;食品价格上涨2.9%,非食品价格上涨0.8%;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价格上涨1.8%。201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3%,农村上涨0.3%;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上涨0.5%,服务价格持平。据测算,在12月份1.5%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上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消失为0,新涨价因素约为1.5个百分点。
2014年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3%,环比下降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4.0%,环比下降0.8%。2014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2%。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从环比数据看,12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2%,非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1%。食品中,受全国部分地区降温雨雪天气影响,鲜菜、鲜果和水产品价格由11月份环比下降转为环比上涨,涨幅分别为11.3%、1.9%和1.0%,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40个百分点;非食品中,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走低,汽油和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下降3.3%和5.5%,两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03个百分点。
从同比数据看,12月份CPI同比上涨1.5%,比11月份扩大了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9%,比11月份扩大0.6个百分点;七大类非食品价格五涨二降。食品中,蛋、鲜果和牛肉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14.0%、10.4%和3.0%,鲜菜由11月份的下降5.2%转为上涨7.2%;非食品中,家庭服务、学前教育、衣着清洗和理发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8.4%、5.4%、5.4%和4.5%。
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6%,环比降幅比11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3%,同比降幅比11月份扩大0.6个百分点。本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主要是受国际油价连续大幅度下跌的影响。从影响程度看,成品油、石油和天然气、化学原料和制品分别影响本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0.1、0.1个百分点,三者合计影响约0.4个百分点,占总降幅的67%左右。
在30个主要工业行业中,7个行业产品价格环比上涨,4个行业持平,19个行业下降。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水的生产和供应、烟草制品等行业出厂价格环比上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等行业出厂价格环比下降。
对于12月份的CPI、PPI数据,分析机构认为,12月CPI同比增长1.5%,环比涨幅为0.3%。经济下行和油价下跌继续拖累物价,物价环比上涨的主因是降温影响食品供给的季节性因素,不具备可持续性。分项看,食品项环比涨幅1.2%,前期压栏猪近期出栏增多,致猪肉价格下跌;冬季降温减少鲜菜、鲜果供给推动食品价格环比上涨,但不具备可持续性。非食品项环比下降0.1%,油价下降,车用燃料及零配件环比跌幅3%,且油价对物价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此;冬天是旅游淡季,拖累文娱(旅游项);而劳动力供给收缩,反映低端劳动力成本的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项价格继续上涨。
总体来看,通胀低位徘徊的原因是总需求不强和油价下行,尽管近期稳增长力度增强,但产能收缩、房地产下行和私营部门投资下降的合力大于基建投资的上升,出于通缩和风险防范的考虑,货币有宽松空间,但宽松的空间和力度会被资本外流的压力所限制。
PPI同比-3.3%,降幅继续扩大,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基建投资稳而不强是PPI降幅扩大的主因。过去,工业品的产能跟随房地产和地方基建扩张,当房地产投资因人口和库存步入长周期下行,当地方政府不再任性,工业品产能过剩压力随即凸显。需求端长周期不见好,若过剩产能不能被有效出清,工业品价格将持续负增长,至少在今年还看不到拐点。
总体来看,未来CPI还有下行压力,尤其是考虑到今年上半年资源品价格和去年上半年所对应的基数差距,且经济总需求也暂时看不到环比改善的增量。这样看,货币还有宽松空间,但在强势美元的大周期下,货币宽松的力度却要警惕资本流出—抵补基础货币缺口—贬值预期增强—资本加剧流出—更大的基础货币缺口恶性循环。此外,货币宽松主要是为了缓解通缩压力之下的存量债务风险,一方面政府无意走老路,新常态下更注意调结构,财税改革也约束了地方政府随肆意举债发展经济的行为。另一方面,人口和库存因素决定了房地产长期下行趋势已定,货币宽松也刺激不了很大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量。(编辑:孙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