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遭到“突袭”,当天一次性大幅下调逾千点,连续三天大跌,累计贬值逾4.66%,是近20年来最大一次调整幅度。虽然8月13日人民币企稳甚至有所回调,但各方仍然心有余悸。
专家表示,此次人民币贬值虽然符合市场预期,但在美联储加息、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加速和汇率形成机制日趋市场化的背景下,贬值时机选择和幅度之大却令外界大感意外,人民币未来走势如何也成为包括外贸企业在内的各方普遍关注的焦点。
人民币为何此时贬值
业内人士分析,央行在此刻急降汇率,是因为人民币积压了巨大的贬值压力需要释放。从2014年四季度以来,美元指数骤升导致持汇意愿上升、结汇意愿降低,人民币汇率持续承压,但央行一方面死守着中间价这个“锚”不动,另一方面死拽着牵引人民币的“缰绳”不动,导致人民币积压了巨大的贬值压力。
专家认为,央行一次性贬值释放两个信号:第一,中国经济有信心撑住中期汇率,未来不会存在汇率层面系统性的风险;第二,在贬值之后,中国出口压力释放,经济企稳和需求扩张概率更大。
人民币贬值影响几何
业内人士认为,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将对包括股票、债券等在内的资产价格产生巨大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渐“市场化”,在美欧等国利率上行的情况下,国内股票、债券等资产价格将面临重估。
对于国际大宗商品来说,人民币贬值短期内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这会降低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相应地就会降低对资源产品的短期进口。但是,就中期而言,人民币贬值有利于中国宏观经济走好,会刺激中国更大规模地进口国际大宗商品。所以,人民币贬值短期利空国际大宗商品,中期利好国际大宗商品。
相反,人民币贬值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提升出口占比较大的纺织服装、轻工制造等行业的价格竞争力以及利润率,削弱进口煤炭的价格竞争力,促进出口增长;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电工电器设备、汽车、市话通用设备也将受益。但航空、钢铁行业则需要规避,因为人民币将从主营业务成本和外币负债两个方面拉低航空业净利润,推升钢铁行业原材料成本进而侵蚀行业利润。
远期结售汇可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商务部发言人在近期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相对于汇率的短期贬值,调整后汇率弹性的增强和双向波动的常态化,对外贸的影响将更为长远。针对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商务部建议企业进一步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更多采用汇率避险工具,扩大人民币结算规模。
专家表示,贬值虽然构成对出口企业的整体利好,但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的加大也令企业承压。面对汇率波动性,企业可以选择用金融产品来对冲风险。
主营半导体的某上市公司负责人表示,为降低经营风险,减少汇率波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公司拟与银行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所谓远期结售汇,就是企业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合约,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在到期日再按照此前约定办理结售汇业务,从而锁定当期结售汇成本。
一位曾在外贸企业工作的财务人员表示,一些交易量大、业务多的外贸企业,很多都已经做了远期结汇业务,早已和银行锁定了汇率,从而降低企业可能面对的汇率风险。(编辑:胡莹)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