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的效果,可能会在几个月后得到明显体现。
10月22日,中新社报道称,当天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稳增长政策措施会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根据模型测算,稳增长的宏观政策效果可在出台6-9个月后达到峰值。
今年以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稳增长”。
按中新社的梳理,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2015年赤字率提高0.2个百分点,并出台了地方债置换等措施以降低地方平台融资成本。
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自2014年11月以来五次降息、四次降准,2015年三季度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同比降低120多个基点。地产方面,监管部门数次降低了最低首付比例,中国财政部、中国税务总局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商品房降低营业税等。
对此,马骏表示,政策出台后的效果显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稳增长”措施也有一定的滞后效应。根据经济模型计算的结构,马骏牵头的研究团队预计,中国“稳增长”宏观政策的效果可在出台6-9个月后达到峰值。
而且,马骏认为,中国经济增速“破7”,并非意味着中国经济将“硬着陆”。
中新社援引马骏的分析说,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增加,这不仅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而且由于服务业有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服务业的发展还能保证就业市场的平稳发展。
此外,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也有望回升。
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053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6%,增速比1-8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
马骏认为,或许在两三个季度后,将会看到房地产投资的企稳回升,进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随着稳增长措施滞后效应的逐步显现、地产市场企稳、平台融资成本的下降、外需逐步恢复,预计中国未来几个季度的GDP能够保持平稳增长。”马骏说。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