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讯 今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低于上月0.3个百分点;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非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有分析称,1月份两项PMI指数双回落,预示着目前我国经济仍面临一定下行压力,经济趋稳基础尚需巩固。
制造业PMI回落的季节性因素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指出,1月份制造业PMI小幅回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从历史数据上看,受元旦及春节临近等因素影响, 每年1月份制造业生产活动大多有所减少,市场供需放缓。生产指数为51.4%,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9.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落至临界点以下。二是在当前化解过剩产能和去库存阶段,部分企业主动减少产量和降低库存。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4.6%,比上月下降 1.5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落。三是近期国内外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需求总体偏弱,进出口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6.9%和46.4%,比上月下降0.6和1.2个百分点,连续处于收缩区间。
有专家也表示,季节性因素是造成1月份制造业PMI小幅回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陈中涛表示,本月指数的回落,有一定的短期性因素影响。一方面具有季节性扰动。临近春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节奏受到一定影响。从过去10年数据来看,1月份PMI指数有7年下降,平均降幅1个百分点。今年1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没有表现出加快回落态势。另一方面,从行业来看,主要是装备制造业有所回落。装备制造业PMI较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回落至48.9%,低于制造业整体指数0.5个百分点。与装备制造业回落相应,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下降,因为装备制造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PMI指数较上月均下降0.6个百分点,由此带动制造业整体PMI指数下降0.52个百分点。从去年下半年来看,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我们分析认为,目前装备制造业回落也有一定的短期性因素影响,未必具备趋势性。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认为,1月份PMI指数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增长仍有下行态势。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小幅下降,采购量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进口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等都有不同幅度下降,表明企业开年的市场预期普遍比较谨慎。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表明出口困难仍然较大。
尽管1月份制造业PMI出现回落,但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积极变化。
从数据上看,消费品制造业PMI继续走高,对稳定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消费品制造业PMI为57.8%,分别高于上月和去年同期3.4和2.1个百分点,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食品、酒和饮料精制茶、农副食品加工、烟草制品、医药、汽车、电气机械等制造行业PMI均连续3个月保持扩张态势。另外,本月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为43.6%,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显示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略有缓解。
张立群称,从分行业指数看,汽车、电气机械器材制造等7个行业PMI指数高于50%;食品、造纸印刷等7个行业PMI指数较上月提高,表明经济结构变化的积极因素在聚集中。考虑到前期稳增长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以及今年将部署的各项政策的预期效果,预计经济增长总体仍将呈现企稳态势。
非制造业PMI继续保持扩张态势
1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微低于去年均值0.1个百分点,仍继续位于较高扩张区间,但增速有所放缓。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1月份,受资本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但整体运行稳定。民生消费热度不减。零售、餐饮、住宿业及消费品批发活动趋于活跃。土木工程建筑业活动商务活动指数上升,基础建设活动稳步推进。房地产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有明显回落,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继续关注去库存和放宽落户限制等配套政策给节后市场带来的积极影响。今年应围绕民生发展和消费升级,着力于提升有效供给,激发市场潜在需求,推进结构调整方式的转变,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两项PMI指数双回落 宏观调控要着力于供给侧改革
一月份两项PMI指数的双回落,预示着当前我国经济趋稳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
针对当前形势,陈中涛建议,宏观调控要着力于供给侧结构调整与改革,增加有效供给,通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一方面,加快传统行业调整、转型,使之尽快恢复稳定,减少对经济的下拉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去年高新技术产业PMI指数一直高于制造业整体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较好地发挥了稳增长新动力作用。高技术产业仍需通过供给侧改革措施加注动力,使其在经济转型、新旧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过程中,发挥稳增长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1月29日指出,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是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支柱性政策。贯彻落实这五大政策,都要注意突出重点。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编辑:谢海燕)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