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经济”一词,寓意深远。它不仅是千禧年之后互联网经济的代称,而是有更广泛的涵义;它也不是经济增长速度等浅表层次的东西,而是预示着中国经济全面深刻的脱胎换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报告提出“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
这是“新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梳理资料可以发现,李克强总理对这一概念念兹在兹。在今年2月3日和2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都谈到了“新经济”。
新经济涵义何在?结合总理的讲话加以探究,它应该既是指互联网、新能源等具体产业,更是指一种形态,即“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中,制造业和服务业常常是混在一块的,设计制造营销一条龙;众创空间则进一步打破了专业界限及工业和服务业等传统划分界限,促进了分享经济和共享经济,其中也孕育着“新经济”样态。
分析中国走向新经济的背景,既是形势倒逼,也是主动的战略选择。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传统发展模式必须改变。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出现下降,预期增长目标未能实现。投资增长乏力,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金融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严重雾霾天气等环境事件在一些地区时有发生。这些困难,都要在发展中化解。
如何发展新经济?决策层已经提出了若干具体项目、具体政策。昨日正式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出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例如,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等等。
应当看到,经济发展是一个逐渐深化过程,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更深层次的支撑,或者说需要更好的土壤。从政府方面来说,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法治体系、供应自由的创新环境、降低交易成本、加强产权保护,政府自身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也要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部分。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企业自身提升之迫切,自不待言。除了上述直接的经济因素之外,有些其他因素比较间接,但绝对不可或缺,如基础科学研究、优质的教育。没有强大的基础科学,没有普遍受过优质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很难想象新经济的走向。
环环相扣,经济生长对参与主体不断提出升级的要求,最后指向中国经济全面、深层次的脱胎换骨。“脱胎换骨”一词,原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这是一个艰苦努力之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凤凰涅槃,然后方可重生,面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阵痛,让我们以坚韧、勇敢的心态,积极拥抱。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