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联储主席耶伦3月30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了让市场侧止的“鸽派”讲话。耶伦称,全球经济存在风险,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美国制造业和出口方面令人担忧。通胀方面也不太乐观,尽管近期通胀上涨,但更多是受暂时性因素的影响,似乎不可持续。耶伦表示,美联储加息应谨慎。
耶伦的表态对于全球市场预期产生了重大影响。近期以来,市场对美联储加快加息的预期又变得浓厚,耶伦的表态对这种市场预期无疑是一盆冷水。在我们看来,与市场一般的看法相比,耶伦对全球经济的看法无疑更为冷静和客观,站在一个大国央行决策者的位置,她对全球经济和美国经济的潜在危机有更深的洞察。
除了美国之外,全球央行都在实行方向相反的货币政策,欧洲各国、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推出了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和日本走得更远,除了贬值本币、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还实行了空前的负利率政策。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各国央行都在基于本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形势,事实上打起了“货币战”。中国在去年引导人民币贬值和放松货币政策后,与美国就人民币政策达成默契,公开表示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必须承认,中美达成一致,对于稳定脆弱的全球市场提供了一个重要支撑。
在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在当前形势下,期望以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本国经济的央行,都在做无用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全球资本过剩、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刺激性的宽松货币政策将不会起作用。美国著名的“债王”格罗斯也持相似的看法,他在最新的投资展望报告中表示,全球央行大规模宽松刺激以及负利率政策的效果已经逐渐消失,留给全球央行重振全球经济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竞争性的宽松政策长期以来一直是外汇市场的主要话题。事实上,全球最新一轮的竞争性宽松政策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崩裂后,金融市场通过自己的非理性调整开始挤出部分泡沫,但美联储在美国政界和金融界的压力下,却以持续的“量化宽松”来挤出泡沫。正如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所分析,随着各国央行都采取这种做法,结果导致更大规模的资本量被释放出来,这一切并不是危机的结束,而是另一场危机的开始(陈功,《颠覆世界的城市化》,2015年9月)。全球经济和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后8年仍然深陷低迷,正是上述警告的最好印证。
在今年2月召开的G20上海会议上,各国财长与央行行长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如何应对全球资本过剩下的货币政策失效这一问题。市场曾预期,各国能在G20上海会议上达成稳定外汇走势的协议,抑制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以结束此前各国央行的“货币战”。有市场人士对于达成这种协议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来自市场的想像,是宣扬“休战”观点的人看到一系列令人意外的央行决定后,猜测他们必定是合谋行动。
但在我们看来,在全球资本严重过剩之下,主要国家央行的协商与行动仍然是有意义的。如果认同全球资本过剩这一基本背景,就会知道竞争性贬值的货币战是毫无意义的政策。首先,它不会带来全球经济的系统恢复;其次,由于各国都在贬值,贬值效应互相抵消,并不会使贬值的国家产生好处;第三,全球性的协议行动是有必要的,停止货币战正是各国央行保持残存的基本理性的表现。只有各国在抑制继续注入流动性方面达成一致,在加剧资本过剩方面有所约束,全球市场形势才有转变的可能。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各国以竞争性的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是无效的,这是在做无用功;开始一致约束资本过剩是正确的,虽然效果不会马上显现,但政策方向是对的。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也需要对这一背景有深刻认识。如果宽松货币政策无助于扭转经济颓势,就应该从其他政策方向去想办法。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