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文艳报道“面子”光鲜,“里子”尴尬。这是世界500强榜单上部分中国企业的真实写照。
日前,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发布了2016年全球财富500强榜单。其中,中国上榜公司数量增长,达到110家,13家中国内地公司首次上榜。
据记者统计,中国入围的企业大多仍然分布在石油、金融、房地产、电力、钢铁、汽车、煤炭、有色金属等领域。
有意思的是,从最赚钱的行业来看,银行业依然独占鳌头。资料显示,上榜公司中净利润最高的10家企业中有8家是银行业。此次榜单中,能源和电子科技在全球经济中仍然处于热门地位,尤其是电子科技,无论是从排名还是营业收入,都呈现出上升趋势。
在华企商学院运营总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海伟看来,近年来,中国企业入围500强呈上升趋势,它代表了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曾海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我们也客观地看到,中国一些科技型企业也正在迅速崛起。例如华为、鸿海精密、中国移动等企业在排行榜上,位置都大幅提升。
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110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但真正算得上民营高科技的企业屈指可数。
冯兴元表示,入围的企业中,多数都是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占据在产业链的上游,都是行政垄断或者准行政领域。
虽然,110家巨无霸入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有21家入围500强的中国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有6家属于金属(有色金属与钢铁)企业,亏损总计21亿美元。资料显示,武钢是本次排名第二的亏损企业,亏损金额高达75.14亿元。分析这21家亏损企业可以发现,多数亏损企业聚焦在钢铁与煤炭行业。显然,我国传统产业去库存仍然面临不小的压力,钢铁等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也毫无悬念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痛点”。
有分析文章认为,这么多年,行业分布的状况基本没有改变。这些行业要么属于垄断领域,要么属于产能过剩领域,要么属于亏损大户。在今天中国下大力气“去产能”和消灭“僵尸企业”的攻坚战中,这些入围财富500强的企业,无疑代表的是中国经济的短板,而非竞争力。
曾海伟表示,从行业分布分析来看,一些行业还是摆脱不了政府主导、行业垄断以及产能过剩的局面。
其实,从此次入围的500强企业中不难看出,服务型与科技型企业入围者寥寥,从另外一个层面看,产能过剩等亏损的企业不在少数,这也表明了我国经济在转型与升级的道路上仍然任重道远。以企业总资产规模来“排资论辈”,本身就不能表明一个企业是否真的强大,而企业的“盘子”大或许是建立在“债台高筑”的基础上。
曾海伟表示,我国在传统产业中,调整产业结构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