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6年以来经济环境的动荡加剧,为刺激经济,各国央行纷纷推出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一次次地降息、一轮轮的印钞等各种宽松手段又轮番上演,全球再度进入竞争性货币贬值通道里。在如今复杂的经济形势下,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还能继续发挥作用,汇誉财经带您一探窥镜。
量化宽松又被称作QE(Quantitative Easing),指在央行实施利率接近0或者已经为0利率的政策后,继续通过大量购买国债等有价证券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货币的措施。量化宽松本质上就是央行常规操作的加大版,不同之处在量化宽松政策下利率下调幅度加大,并且大量购买长期甚至更长期的债券等有价证券。
量化宽松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在正常的经济发展下是央行是很难推行的,然而,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开始开闸放水,全球范围内的量化宽松开始成为趋势。最具代表的就是当年美联储的三轮QE,之后美国很快走出衰退,全球央行也实施不同程度的QE,全球经济也逐步进入正轨。
然而危机过后的央行似乎陷入了另一个困境,即量化宽松政策容易常态化,但产生的效果却日益减弱。日本央行是最先开始量化宽松的央行,实施时间已经有15年之久,但直至今日日本始终没有走出经济泥潭,反而越陷越深:日本15日公布的第二季度GDP仅较上季度增长0.048%,接近0增长。并且目前日本大型银行可卖的债券越来越少,保险公司及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甚至限制央行的购买,日本央行已经到了无债可买的尴尬境地。
欧洲央行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在比日本更早推出负利率政策之后,欧元区经济基本没有任何起色。欧洲央行不断加码的量化宽松也没有明显改善经济状况,欧洲统计局8月12日的数据显示,欧元区二季度GDP仅增长0.3%,增速仅为一季度的一半。而且欧洲央行和欧元区各成员国在实施财政刺激政策上却无法达成一致。这让量化宽松的最终效果进一步减弱。
在利率如此之低、流动性充沛下,量化宽松依然运作不出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前期量化宽松下积累的债务已经陆续到期,后期大规模的流动性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而是被用来偿还前期债务。同时长期低利率下,社会投融资需求下降,实体经济不景气,大量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资产荒”成为当前资本市场的现状。另外由于各国的结构性改革和经济疲软,继续量化宽松出现了货币竞争性贬值,导致长期国债收益进一步下降,金融风险越来越大。
不仅如此,长期的量化宽松导致资产价格持续上涨,资产价格上升的财富效应并不能保障经济持续增长,反而导致资产泡沫从而加剧通胀压力。美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经历三轮QE后,美联储考虑到这些负面影响,退出量化宽松,开启逐步加息进程。
然而,要全面评估量宽政策的成败得失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经济学家很难确定经济的复苏是归功于量化宽松的效果,还是经济自身韧性使然。目前除了美联储,全球主要央行依旧保持宽松政策,但可以很明确的看出财政和货币政策已经失去编辑效应,量化宽松效果逐步递减,央行继续依靠量宽刺激经济会越来越吃力。
来源: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