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隆汇·醉花阴
“少壮不养孩,老大徒伤悲。”博鳌亚洲论坛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易富贤的发言,引起了一片哄笑,这位学者继续严肃地提醒到:老龄化是经济的阻力,中国已陷入低生育率陷阱。
几个月后《中国统计年鉴2016》公布了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中国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5,低于世界银行最新的2014年的所有其他199个国家和地区的生育率。如果1.05的生育率属实,中国的生育水平全球最低。这一数字意味着4:2:1的家庭结构,也即人口断崖式的崩溃。
鲁迅先生有云: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对大部分人而言,生育率不过是一个数据,高低都没有切身感受。就像蜗牛缓慢地爬上高峰,全然看不到前路有多么惊心动魄。
一:可怕的老龄化和少子化
1、中国现在有多老?中国未来会有多老?
2015年中国13.74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2亿,占总人口比例16.1%;65岁及以上人口数1.43亿,占比10.5%。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的7%,就进入老龄化。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把时间轴拉长: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1982年为4.9%,1990年5.6%,2000年7.1%,2010年8.9%,2014年为10.5%,老龄化呈加速度上升状态。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2、低生育率进一步加速了“青黄不接”。
自1991年起,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连续24年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独生子女政策更加剧了老龄化。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中国0~14岁的青少年占总人口比例仅为16.6%,比十年前下降6.29个百分点,已经处于严重少子化水平。少子化来源于日语,最直白的意思就是孩子太少而且越来越少。
国家统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总人口约13.7亿,其中0—14岁的儿童约占2.27亿,仅占总人口的16.5%,远远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1995年到2015年的20年间,中国总人口增加了约1.5亿,而0—14岁人口则减少了9596万,近1亿。1982年,我国儿童约3.4亿、占总人口的33.6%,30多年间下降了1.2亿。
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意味着巨大的养老风险。会面临“缴费的人少,领钱的人多”的窘境,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则意味着未来养老服务价格的提升,甚至会出现老人有钱难以买到合适服务的情况。
这不是危言耸听,人社部发布的《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统计快报数据》显示,2015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当期基金收入为2951.8亿元,基金支出为2230.4亿元,当期结余共721.4亿元,比上年减少了8.8亿元。事实上,当期结余负增长的苗头在2014年就已出现。
社科院发布的《“十三五”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显示,从长远看职工医保基金潜伏着严重的支付危机,全国多数地区的职工医保基金将在2020年前后出现缺口。
寅吃卯粮,养老金亏空只是揭开一角,大麻烦在后面。
二:人口红利消失,ZF打出组合拳
未来中国的出生人口再也没有高峰,只会出现一个比一个低的低谷。这样中国人口就面临着两大不可阻挡的趋势,一是适龄劳动人口下滑趋势越来越像日本,二是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劳动力增长走到了拐点,与美国形成鲜明反差。
中国前一阶段经济崛起的秘密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在劳动力过剩的环境下,工资低使得中国工厂相较国外取得了竞争优势。中国不是第一个利用这种模式发展的国家。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就凭借低成本的出口驱动型经济模式晋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生育率下降和劳动人口减少,日本不得不改变增长模式。联合国预测,不论中高低生育率哪种情形下,2015年前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都将见顶。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以来已经连续3年下降。
1970-2030年日本的劳动人口增减变化与1990-2050年中国的这一变化趋势基本相似。
再看中美对比。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1979年以来减少生育4000多万人。这导致中国目前已进入人口拐点,未来几十年,适龄劳动者可能加速下滑。2020-2055年,中美两国劳动人口增长分化越来越严重,美国继续走高,中国急剧减少。
老龄化的列车已经开动,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和低生育率的现实,这部列车不会停下来,而是越开越快,直至开到重度老龄化的未来。瑞银在《亚洲结构性问题——老龄化的亚洲》的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投资风险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重度老龄化及其对消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
从人口的角度来看,为了保障劳动力维持在有效水平,就必须提高医疗保健的投入力度。在德国的很多超市和工厂,工会和相关法令都规定,当物品超过总量限度,工人必须使用工具(如叉车)来搬运物品。很多人理解为这是发达国家的个人权益,实际上,这是保障劳动力健康水准。
我们总讲不要孤立地看问题,现在可以理解中央的二胎、推迟退休年龄和健康中国2030的组合拳政策了么?
解铃还须系铃人,放开人口政策刻不容缓,因为人口变化本身是滞后的,而且有一定的惯性和周期性。
60-70年代是我国的一个生育高峰,当60后、70 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对住房的巨大刚需,此后又构成了巨大的改善型需求,2000年到现在房价狂涨,与这一次生育高峰不无关系。1971年,我国开始实行全面计划生育,人口高出生、高增长的势头迅速被控制,从1990年开始,生育率连续25年低于种群正常更替水平,我国GDP从2012年开始走向下坡路与此不无关系。
即便是二胎政策也未能达到ZF的期望,现代城市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单单生育和抚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就已令很多白领捉襟见肘,很多人已经不愿意再多生育。
虽然因为人口增长的惯性,人口数量还在继续增长。2012~2014年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净减少、老龄化加速,这些信号发出预警:中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重大扭曲,形势已经非常紧迫。
三:危机之下的投资策略
未来老人变多,年轻人变少是不争的事实,这会深远地影响着各行各业。
1、陷阱
1)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行业
随着60后逐渐进入老年,80后、90后人口急剧减少,刚需以及此后的改善型需求也将急剧减少。实际上,很多80后、9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候,父辈、祖辈已为他们购置了足够的住房。作为炒房的祖宗级选手,李嘉诚最近出售浦东世纪汇广场套现200亿元,接着迅速375亿拍卖长实地产香港中环中心75%权益。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房地产此时就是一堵危墙。
除了不断有人才涌入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多数城市房地产将步入大熊市。
与房产景气度高度相关的建筑、装修、家具、家电行业日子也很难过。比如格力,20年来首次出现营收净利双降。
2)教育行业
年轻人不断减少,多年盲目扩招的院校缺少了生源,大批院校将难以为继。学生的进一步减少也会导致师范类专业在未来或许变成冷门。教育机构也将呈现大鱼吃小鱼,高端教育会进一步集中,中小机构压力越来越大。
3)婴幼儿用品行业
未来新生儿会越来越少,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80后、90后的家庭观念及人生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调查显示,年轻人的生育意愿仍在降低。长期来看生育率仍会下降,婴幼用品行业届时会成为一片红海。
2、机会
1)养老产业
尼尔森调查显示,对于“当你老了,无法再照顾自己并独自生活时,选择哪作为养老之地”,超过1/3的中国受访者选择“和老伴在家里一起生活”,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养老院”(23%),远超全球均值(13%)和亚太地区均值(17%)。除此之外,15%的中国受访者计划住在家里养老,并接受专业的护理,仅有1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和子女居住在一起。可怜天下父母心,都不愿给子女造成负担。
这将催生养老服务业巨大的市场,如不断扩张的商业养老保险及医保、连锁养老服务机构、相关专业医护培训事业、医疗器械,药品制造等行业。春江水暖鸭先知,公开资料显示当前有三十多家房地产公司已经涉入养老住宅的建设开发和运营,而表达进入市场意愿的更高达八十多家。
生老病死是都躲不过的。目前我国的殡葬业已成为增长最稳定和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以福寿园为例,近5年营收增长接近20%。
2)机器人
劳动人口的短缺已经使长三角、珠三角频现用工荒。对于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对缓解劳动力的压力非常有利。
统计显示,每1万名工人中,韩国和日本均拥有437个多用途工业机器人。2015年中国每一万名工厂工人中,只有36台工业机器人,官方的目标是2020年时每一万名工人即会有150台机器人,4.16倍空间。
3)农机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来到城市,土地将无人耕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被提上日程。在生产领域,近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的增速都在20%以上,农机化成为热点。2015年中国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多处对农机着墨。
4)消费升级
从消费总需求上来看,70后目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10年内,这批人逐渐步入45-54岁,成为消费主力。根据生命周期的产出和消费理论曲线,在60岁前后,人口的消费开始大于产出。美、日的经验数据显示,45-54岁是人生中人均消费支出较高的阶段,45-54岁的消费支出比35-44岁要明显增加。物质层面的需求转向精神层面的需求,最显著的就是旅游业。
四、总结
一方面是生育意愿不足带来的新生力量减少,一方面是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带来的社会压力增大。逐渐失去人口红利的中国似乎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境地,两面都是峭壁,进退两难。
老龄化已不可避免,经济L型转型多久、成功与否未知。谁曾想活的太久也会是一种财务负担?现实令人不寒而栗。手里有粮,方能心中不慌,让财富不断增值才能抵御这漫长的寒冬。
来源: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