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十三五”我国消费呈七大趋势

添加时间:6/30/2017 2:27:02 PM 浏览次数:267

学者论坛

郭君平 曲颂

一、消费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我国社会消费形态由温饱型消费、小康式消费转向炫耀性或符号消费、品质型消费发展,消费市场呈加快发展态势,总量规模明显扩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十二五”时期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11.7万亿元,年均增幅13.1%。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呈波动式下降,共降低了5个百分点,但同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波动式上升,约提高了28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了消费的“稳定器”与“压舱石”作用。“十三五”时期,世情国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观;反观国内,“三期叠加”阵痛持续加深,但我国将主动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促消费、扩内需”奠定坚实基础。综合国内外形势来看,未来我国消费市场规模将平稳增长,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大。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更加均衡

消费结构合理化是指消费结构在一定生理标准、经济标准和社会标准下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它有利于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技术开发创新。近年来,在扩大内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加快农村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等战略下,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越来越健全,农村集市“乱、小、散、脏”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商品集散和辐射功能逐渐变强,大部分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和交易方式悄然改变,适合农民消费层次、文化水平和农村消费环境的商品日益涌现,城乡消费均衡一体化逐渐显现。据统计,2013年农民消费规模增速开始快于城镇居民,至今一直保持这种逆转态势。此外,基于城乡和区域间居民消费变化趋势,加上 “十三五”期间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和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等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未来我国不同地区消费结构将更加合理和均衡。

三、新业态新体验推动消费方式升级

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政策法规的引导、规范和保障等共同作用下,我国城乡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仅得到极大提高,其消费方式也由低层次快速向高层次发展升级,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一是现有消费品逐渐被更高性能、更高品质、更高档次、更高品位的新型异质消费品替代;二是同类消费品的质量、档次和安全保障程度比过去更高;三是传统消费模式转变为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循环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四是购买可携带实物化商品的提袋消费大幅转向以互联网络为工具手段实现自身需要的网络消费和发生在商业中心内以感官体验为主的体验型消费。根据以上情形以及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等因素推动下,不难预判,“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兴消费业态与消费体验将成为消费的最大热点或亮点。

四、消费环境法治化进程有效推进

在当前消费形式由使用权与所有权同时转移的钱货两清式消费渐次转向使用权与所有权逐渐过渡的信贷消费和仅是使用权转移的租赁消费期,我国消费市场暴露出了供需错位、有效供给不足、价格信息不透明等诸多问题。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须着重从健全法制、完善监管和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等方面入手。其中,法治监管层面主要着眼于维护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有对消费者进行全面的保护,才能从根本上培育并发展起一个让居民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尽管我国早已开始修改相关税收法律法规,但与全面启动内需的内在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距离。不仅如此,在建设配套的法律环境方面,多半只停留于出台相关法律,而缺少保障法律有效实施的执法环境。“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消费市场发展走向法治化的关键时期。在此增长转型与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市场机制和法治力量将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届时,国家将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违法行为整治力度和维护契约秩序公平,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消费环境高地。具体而言,未来五年,不仅市场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进一步落实,消费环境的源头治理得到强化,而且监管执法更趋严格,尤其对商品市场秩序、网络经营行为、旅游市场秩序等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的规范治理力度更大。

五、消费品供给日趋高端化均衡化

过去由于生产能力低下和产业组织方式落后,供给不足问题曾是长期困扰我国的主要矛盾之一,然而,现在不是供给绝对不足,而是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中低端产品过剩成为常态,但同时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或有些产品和服务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简言之,目前我国供给体系呈现总需求不足与供给结构性失衡并存的状况。以时下人们热衷海外购物为例,尽管国内有众多奶粉、化妆品、电饭煲、马桶盖、手机甚至药品、牙膏等品牌,但国人依然不惜重金、不辞辛苦从国外买回各种商品。与此同时,各种海外代购、跨境电商也都热火朝天。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我国长期疏忽“供给侧”改革,以致出现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尴尬。当前我国已进入新供给时代,需求面临剧变。一方面,消费市场快速扩张,潜力愈来愈强。另一方面,消费结构正全面升级,消费者从追求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得到有序释放。面对以上形势,“十三五”期间,产品高端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我国将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培育符合国家发展宏大战略和企业长远发展需要的新供给、新动力,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层级以及丰富供给形态,引领我国供给体系新常态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现新突破、新跨越,产品结构高端化调整,有效供给更加充足。

六、消费模式绿色化渐成社会风尚

回溯既往,经过39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成就斐然,但也付出了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如今,现实环境承载能力已达或接近上限,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式增长老路已走不通。然而,若要解开资源、环境约束这“两把锁”,除了向绿色化要生产力,还须实现消费模式绿色化,从资源耗竭型与环境污染型消费模式转向循环节约、低碳环保、文明健康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现阶段,虽然我国居民总体上对消费模式绿色化了解较少、理解不深且相关意识淡薄,加上多数居民因收入水平不高而更关心产品价格和眼前或局部利益,以致认识不到自身消费行为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间关系密切,但是消费模式绿色化所倡导的消费水平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和形势要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缓解资源短缺与环境危机问题,促进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还能在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需求。因此,在国家不断加大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引导、对绿色生产的财政税制扶持和对绿色市场的监管规范下,消费模式绿色化在“十三五”时期或将形成社会风尚。

七、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成为主流

现在随着居民财富的增长、技术手段的提升(如大数据分析)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消费主体目前主要由18岁—35岁的新生代和上层中产及富裕阶层构成,排浪式消费基本宣告终结,人们不仅更加注重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品牌以及生活质量与效率,而且消费也拉开了档次,“羊群效应”逐渐消失。与之相对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大规模兴起,渐成主流。其中,个性化消费需求是指居民在收入不断增加、知识日益丰富以及商品、劳务日渐多样等共同作用下更看重商品的个性特征,以期用之展示自我,而不只限于满足对物的需求。其特点有三:一是注重心理满足,追求个性、情趣;二是强调商品或劳务内在的质的要求,如商品的时尚性、独特性和安全性;三是关注消费的文化内涵,如商品的欣赏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特质等。多样化消费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同个体表现出越来越多样的消费需求;二是同一个体在不同生活场景或领域的消费需求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其特点可概括为“广泛性、个体性、情感性、多样性、差异性、易变性和关联性”。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打印
主办: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江苏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 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协会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8号河海大厦2楼 邮政编码:210024
联系电话:025-83205664 83750941 83750942 传 真:025-83205664 邮箱:Jsnpec@sina.com
版权所有: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苏ICP备12011549号-1 技术支持:chem960化工网 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