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了《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居民消费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增长10.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8322元,增长7.1%,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
“近年来,我国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在对媒体介绍这份《报告》的时候用到了“压舱石”这一比喻。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因为它准确地道出了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消费、投资、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所谓“三驾马车”之中,多年来人们的直观印象似乎是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因为每一次强劲的经济增长都与投资规模密切相关,但在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往往大大超过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论到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达国家基本可以达到80%以上。更重要的是,消费需求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元素,也是缓解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因为消费需求波动相对较小,这种稳定性正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制约因素,只要居民的消费需求趋于稳定,那么整个国民经济就不会陷入大起大落的动荡不安。
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变化,据统计,2014年居民消费正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到发改委发布这份报告为止,这个状况已经延续了四年。对中国经济来说,这一现象是充分利好,它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经历着深刻的转型,正在向“又快又稳”的方向发展。
因为庞大的消费需求,中国经济很难被“唱衰”。有调查显示,到2020年中国会形成有6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有充足的理由认为,下一步中高端消费需求将成为催生中国经济增长的崭新动能。认识到消费、消费升级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努力扩大消费是不言自明的选择,而扩大消费的首要问题,就是必须找到抑制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
是什么在抑制居民的消费需求?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一是能力,二是意愿。通俗而言,对一个居民来说,收入上不去,还能谈什么消费升级?而说到消费意愿,近年网络上热议“有人千里迢迢去日本旅游,回国时居然背的是马桶盖”,类似事件看似可笑,却反映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供给侧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拿不出让消费者有购买欲的好东西,也就无法成功扩大消费。
就在发改委《报告》出台前不久,媒体报道,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改革的施工图和时间表即将出炉,居民增收综合试点和重点群体专项试点今年将进入全面铺开关键年,在各地的居民增收试点方案,“扩中”则是下一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头戏。人们习惯于认为,推动收入分配改革旨在促进公正,这一价值判断当然不错,但在理解了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后还应该明白,收入分配改革不启动就难以提高公众的获得感,并进而拉升其消费能力,而居民消费需求被抑制的格局肯定不利于经济的顺利转型。
另值一提的是,南方都市报联合威凯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检测机构和行业协会于日前共同发起成立了“广东质量提升联盟”,希望借此推动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消费品质的优化。类似民间层面的活动和官方着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提升行动,齐头并进,诠释了“质量时代”的完整意义。在一个内需庞大的市场,“质量时代”的到来,消费需求一定会得到极大激活。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