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转型期风险防范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上)

添加时间:4/9/2018 9:59:07 AM 浏览次数:421

【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加强对经济失速、老龄化和产业空心化等风险的防范。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要研究和建立重大危机的预警、应对机制,要有效释放局部风险并隔离不同类型风险,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还应通过深化改革,利用速度优势和制度红利化解发展中的经济社会风险】

□吴振宇 何建武

济转型期风险多发,既需要面对高增长时期累积的存量风险,也需要面对结构调整带来的增量风险;既需要面对内部经济风险,也需要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国际经济波动等外部风险;既需要面对虚拟经济领域的金融风险,也需要面对实体经济增速回落、老龄化、产业空心化等风险。当前,转型期风险防范重点在于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6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800美元,预计2025年前后中国有可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从而脱离中等收入陷阱威胁。成功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实现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转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三者在时间节点上大致相近,内在机制上也相互统一。需要在转型期大背景下,正确认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政策措施。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转型期面临的最大挑战

进入转型期,经济社会运行面临各类风险,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其中危害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风险,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现代化进程带来严重冲击。

1.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起飞”的负向映射,是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状态的严重倒退。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是追赶进程的中断,是与“起飞”相对应的另一种经济社会组织状态。它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周期,也不同于普通的需求或供给冲击,它是“持续高增长阶段”的非正常结束。如果从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意义上看,除“中等收入陷阱”外,还存在“低收入陷阱”和“高收入陷阱”,但这三者具有不同特点和经济社会危害。

在低收入阶段,经济社会并未进入“起飞”状态,长期停留于低水平均衡的传统社会中。此时,虽然也处于发展陷阱,但经济社会结构简单,矛盾并不突出。另一方面,落入“高收入陷阱”的国家后发优势已得到充分释放,经济社会成熟度高、财富存量大,应对经济失速和社会冲突的资源充裕、制度健全。比如,日本经济在高增长结束后长期徘徊在1%甚至负增长的水平。虽然有“失去的十年”等种种说法,但其社会总体稳定,居民生活水平未出现明显滑坡。日本的这种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由于所处阶段不同,风险表现和危害则完全不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高增长期不平衡的经济社会结构因为增长停滞而被固化下来,打破发展僵局,重启高增长的难度很大。此种情况往往造成经济金融危机,并引起社会动荡,政权变更。

2.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将严重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在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处于一种自我持续增长的稳态,资源不断投入与再生,结构不断调整和更新。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社会发展从上述稳态转向低水平均衡状态,资源闲置、结构停滞。从国际经验看,一旦落入此类低水平均衡,就难以重新启动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

(1)依赖持续高增长调整的利益关系被固化,社会矛盾凸显、改革共识破灭。高增长时期的典型特征是结构快速变化,相对利益在不同部门间经常调整。从中国经验看,许多行业都经历过雇员收入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拉大、赶上、最终超越的过程。部门利益非均衡分布的现象,在持续增长过程中通过结构调整是可以解决的。这种调整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发展速度保证的。一旦增长停滞,扭曲的利益格局不能通过快速发展得到缓解,利益分配不公被固化,将引起广泛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2)产业前后向联系的链条中断后,再次启动难度较大。高增长时期,通过压低某些部门的产品价格,可促进目标行业高速增长。当目标行业具备相当竞争力后,可将这些部门的价格调整到市场化的水平。比如,通过商品和住宅用地补贴工业用地价格,支持外贸部门发展,可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但是,如果非均衡增长模式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链条非正常结束,将会固化价格扭曲,并且难以再次启动增长。

(3)国际竞争中贸易与投资机会存在累积因果关系,增长热点地区转换后,难以再次恢复。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同时每年还继续吸引新投资。增长停滞后,一方面新增资金会投向其他国家,另一方面存量资金也会撤离,并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这种场景下,与中国发展形成竞争关系的东南亚、印度等国,都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热点,从而吸收全球优质投资项目,造成中国发展机会丧失。

(4)经济转型升级在人力和技术供给方面都存在时间窗口,长期停滞后,再次启动追赶的难度很大。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在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的同时,老龄化影响开始显现,转型升级需要的人力和资金保障能力变弱。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结构的不利影响将更加突出。当前,技术创新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引进先进技术,需要有一定的吸收能力。经济快速成长,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都对技术引进和吸收带来便利。同时,技术研究和应用有一定的顶端效应,走在前列的企业在“卡位”和塑造产业生态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失去当前技术扩散的机遇期,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带来严重的影响。

转型期风险多发,防范化解能力存在不足

1.转型期风险多发,风险形成机制复杂。经济转型期既包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也意味着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此特点决定中国经济转型期,面临独特的挑战和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在发展中会累积各种风险。市场经济自身会积累经济社会风险,主要的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使得社会层级分化、矛盾累积;市场的盲目性、非理性使得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等。正是由于面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才需要政府介入,并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在效率和公平、经济和社会发展间取得平衡。

(2)政府过渡干预经济可能带来风险。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介入经济运行过多,造成生产效率低下,投资决策失误等严重问题。虽然经过多年市场经济建设,但中国政府介入经济的程度依然较深,对基础经济领域的干预仍然较强。如不能正确把握调控力度和干预深度,可能会引起生产效率低下,经济风险累积。

(3)转型升级过程中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节奏把握不好,可能带来风险。经济增速下降本质上是由于原有体制不能适应供需基本条件的变化。通过改革破除旧体制约束,释放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是转型升级的核心工作。改革在打破原有利益格局的同时可能会带来社会风险。改革步伐把握不好可能会引入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外部冲击。比如,韩国过早放开资本项目管制是其遭遇1997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4)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和社会风险凸显。高增长时期,效益和财政收入快速增加,掩盖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当增速下降时,潜在矛盾开始显现。比如财政收支不平衡、银行不良贷款快速显现。经济增速下降后,资产价值重估、过剩产能退出也将带来众多风险。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民众对社会公平和正义以及自身权利保障要求提高,增大了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局部社会风险可能借助社交媒体蔓延,扩展到更大范围。

此外,经济增速下行、杠杆率提高,对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有所下降。经济增速下行、增长预期恶化,企业和政府负债水平提高。当前又面临保护主义、美元加息等广泛的外部冲击。外部风险传导到内部,引起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加大。

2.转型期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较弱。转型期风险因素增加,但是由于制度不完善、经济增速下降,处置化解风险的能力相对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制度不完善,风险防范和自我稳定机制不健全。经济运行中风险防范的机制不全,比如评级机制不发达,征信系统不健全,保险深度和密度较低,期货市场不发达,汇率波动的对冲机制不完善。另一方面,市场的自我稳定机制力量较弱。比如,税收稳定器机制不完善,房地产税对房地产价格调节机制不健全。再比如,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不但没有发挥作用,可能在局部领域还助长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二是政府防范化解风险的制度建设和财力不足。高速增长时期,政府职能主要集中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上,社会管理能力相对薄弱。危机多发期,政府在防范和化解风险时制度困境较为明显。经济增速下降后,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同时下降,而社会保障支出快速上升,政府化解社会和经济风险的财力相对下降。

三是增长预期转变,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政府防范化解风险的成本。增长预期转变对国内外经济主体行为带来广泛影响,增加了政府防范风险的成本。比如,由于对人民币存在贬值预期,外汇储备流失较快,对国际收入平衡带来较大冲击;由于中长期增长预期改变,企业和政府的融资成本都有所上升。

(作者分别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打印
主办: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江苏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 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协会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8号河海大厦2楼 邮政编码:210024
联系电话:025-83205664 83750941 83750942 传 真:025-83205664 邮箱:Jsnpec@sina.com
版权所有: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苏ICP备12011549号-1 技术支持:chem960化工网 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