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平 南京报道
进入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正在加速。
5月8日,上海召开市委常委会,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和韩正同志的有关批示精神。此前一天,江苏省委常委会也就同一议题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落实。
与之同时,民盟中央调研组、沪苏浙等有关职能部门也就长三角一体化进行互访,相互研讨。多个长三角城市的开发区等也都在紧密进行着跨行政区划的商谈与合作。
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关情况的报告》上的重要指示为时间节点,长三角一体化在这一关键阶段进入到一个以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加速期。从有关会议精神看,要求上海“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担当、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和更高的工作标准”,更好发挥龙头牵引带动作用。
“一是要为高质量发展继续探路,作出表率;二是中国要有更强大的平台去面对日益复杂和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5月9日,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陈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当下的发展看,长三角地区可以承担这个重要使命。目前,陈雯正在承担国家发改委关于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机制的研究报告。
长三角转为正向积极竞争
就长三角一体化多年来的实践,沪苏浙多位涉及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面上的工作已无问题,并且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在这一形势下,长三角区域内一直在竞争与合作的密切互动中不断发展。总体上,长三角地区间差距不断缩小,高铁网络的建成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一小时都市圈。各方共识增强,政府互访和协调机制、基础设施、旅游、环境、金融信息等合作共建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在上一波全球化的竞争中,长三角内部竞争更为直接地指向了较为单一的经济增长目标。对地方政府来说,竞争的主要标的物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FDI以及各个产业项目——可以直接增加GDP、税收、就业等关键资源。而主要竞争手段是各个地方政府通过优惠政策的大比拼,压低本地要素价格,来争取FDI和产业项目。
这在促使长三角成为中国制造的中坚区域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同质化和产业同构倾向。
陈雯对此分析认为,在产业政策引导下,各地区都对物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趋之若鹜,导致经济不集中,规模制造业和产业链效益发挥不出来。而且一些新产业市场由于过度发掘而趋于饱和过剩状态,制造业效益不高,工业增加值率越来越低。
这也导致了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等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较大,集聚了长三角47%的人口,极化特征明显。因此,公共服务资源和不平衡也更加集中。以医疗资源为例,上海集聚了长三角16个城市核心区地区24.4%的三级甲等医院和19.6%的医生数,若加上南京、杭州,这两项比重将分别达到55.6%、39.0%。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在调研时指出,当前长三角一体化正面临着“瓶颈性制约”,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希望可以突破区域行政壁垒、建立合作发展长效机制、强化政策统筹协调。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徐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长三角内部的竞争重点,已转向扩大人才储备、提高政府服务、改善公共产品供给、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等非经济领域的竞争。过去的“相对恶性竞争”已经转为了“正向积极竞争”,而这些竞争则代表了长三角区域在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促使区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在“能做的已经做了”的情况下,当下的长三角一体化中,省际、城际政府之间应在政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不断探索合作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以及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
因此,以高质量发展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将更广泛涉及到区域政策供给、重大事项落实等方面,必然需要更高层面的协调,需要中央部委的密切关注和支持,和来自龙头上海的更积极作为。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精神,我们正在梳理各部委以行政区为单元管理而对长三角形成分割的机制,看有没有办法协调起来,建立中央与地方共同推动的一体化机制。”陈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以股权交易市场为例,之前不能跨省进行,这本质上是阻碍了包括长三角在内的区域一体化建设。
共塑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市委常委会强调,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是中央要求,各区和职能部门要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联动,主动与周边地区加强规划、产业、科技、民生、环境治理、人才服务等方面对接。
江苏省委常委会指出,坚持系统思维,把加强自主规划与推进协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认真谋划重大规划对接、区域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民生工程共建共享等重点工作举措。
这也意味着,合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共识已然形成。
江苏省统计局参与长三角16个城市统计资料书编撰的一位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2000年—2016年周期中,沪苏浙涉及长三角的城市各自都经过“低-高-低-高”的起伏过程,因此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沪苏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上海需要重振、江苏需要稳住、浙江需要加快复苏。
有受访学者认为,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全球竞争看,粤港澳因为涉及到两种体制,整合的难度要大于长三角。因此,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的世界级城市群可为中国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好的平台。
“对长三角各地而言,不要各自打各自的小算盘,要一起做,建立合作共赢、凝心聚力的机制,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陈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合作方面,长三角一体化领域应更为广泛,产业合作、信息合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统一市场、科技合作、民生保障等各方面的合作都将全面涉及。从政府层面看,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控联治、民生工程共建共享等应为重点,产业合作、资本流动、信息交换等,应更多地交予市场。
从经济一体化向经济社会一体化转变,其举措主要集中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交通、旅游、金融、信用、物流等方面。徐琴指出,就市场主体之间的正常流动和空间布局来看,只要在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框架范围内,并且排除各地方政府的超规制干预,应当视为正常的市场现象。
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何雨则认为,应该构建属于长三角在世界范围城市群中的一个共识性目标,以让各个结构单元在差异化行动的同时,指向统一化的目标。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一元化,要尊重各组成单元在结构上的天然差异,进行必要赋权,调动各单元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能动性。”何雨说。
来源:全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