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记者从南京市发改委获悉,为促进高成长性和研发类功能型等企业发展,南京市拿出“大手笔”,出台相关激励办法,企业“免审即享”。除此以外,苏州等地出台各类培育办法,助力独角兽瞪羚企业牛年新“飞跃”,全省独角兽瞪羚企业的后备军正不断壮大。
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未满10年、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初创未上市企业。瞪羚企业则是指成功跨过创业“死亡谷”后,商业模式得到市场认可,进入高成长阶段的创新型企业。
根据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218家独角兽企业,平均估值36.5亿美元,分布在全国28个城市。其中,江苏省共有13家独角兽企业。其中,南京10家,无锡1家,苏州1家,镇江1家,分布在产业互联网、体育科技、电子商务等12个领域。
为保障独角兽瞪羚企业“跳得高”、“吃得饱”,江苏正在持续行动。“依据2021年南京市委‘一号文’第二条规定,对独角兽瞪羚企业和研发类功能型总部企业,连续三年按其当年新增地方经济贡献超过全市平均增幅部分的50%给予奖励。”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符合《关于对独角兽瞪羚和研发类功能型等企业激励的实施办法》中条件的独角兽瞪羚企业至多奖励三年,奖励标准为:以企业上年度对南京市经济发展贡献为基数,对其本年度超过全市平均增幅的增量部分,按50%奖励给企业。
靶向施策,铺设“黄金跑道”。独角兽企业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苏州根据独角兽企业的性质和类型,在土地使用、金融服务、财政支持及人才引进方面配套精准的扶持政策,支持更多的创新创业企业早日成为独角兽企业。
在苏州,“独角兽”的后备军正不断壮大。今年1月,2020年度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遴选工作完成,102家企业成为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这102家“独角兽”培育企业中,包括一家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角兽”企业和42家示范区潜在“独角兽”企业。
苏州英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能源车及轨道交通用驱动电机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推广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仅3年,团队自主开发的超导电机和高功率密度电动汽车用永磁电机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相关负责人王丽慧说,入库“独角兽”培育企业,对企业发展是一次鞭策,接下来将做好技术创新、上市规划等,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
“研究独角兽瞪羚这类企业的成长规律,在它们成长的关键期,给予精准服务和政策支持,可以形成培育‘加速度’。” 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赵志强谈到,根据研究,瞪羚企业固定资产逐年下降呈现出轻资产化的趋势,面临融资较难的形势,中心联合金融机构推出“瞪羚贷”融资服务,助力瞪羚企业加速成长;同时,针对独角兽企业招引难度大的现实问题,中心将聚力挖掘独角兽或平台型企业的新兴业务,帮助有需求的高新区进行招引培育,壮大、加速独角兽企业培育。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工商联主席许仲梓在日前南京召开的“江苏独角兽企业座谈会”上也指出,独角兽瞪羚企业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具有高科技、新产业、前沿化特征,是引领科技新潮流和商业新模式的创新型企业,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积蓄发展动能的新兴力量。
会上,五星控股、艾佳家居、连尚文学等企业负责就江苏进一步支持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壮大提出了建议。“针对目前企业研发投入偏少、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偏少、新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偏少、没有形成创新生态链的现状,加快前瞻性布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许仲梓表示。
许仲梓建议,独角兽、瞪羚企业要用好用活资本市场这一平台,通过融资租赁、股权融资、引入创投风投基金和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等方式,缓解融资困难,降低融资成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把资本运作得合理合法合规,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坚定不移做强做精主业,通过握紧“有形的手”,用好“无形的手”,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许仲梓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两新一重”建设加快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为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在激烈的竞争中,江苏要树立江苏独角兽、瞪羚企业的独特风貌。
来源:新华日报